发布时间:2011-11-30 阅览数:3645
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如期拉开帷幕,王久良的《垃圾围城》进入我的视线,顿觉警醒,我产生了和所有观者同样的思考和疑虑。
当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光鲜亮丽生活的同时,也生产着大量垃圾,然而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垃圾的去向。王久良作为一位摄影师,耗费数年时间,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用艺术家的敏锐和知识分子的良心拍摄了《垃圾围城》这个专题,他用自己独立的观察和思考,以影像的方式向社会提出严肃的环境问题,在人群中引起广泛影响并使这一问题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善。
在观展之前,我在老师的启发下,准备了对王久良老师的采访,深刻的了解到了这组照片背后有着一双多么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将社会责任感背负在自己身上的心灵。
在开幕式结束后,我在观展的人群中,找到了王久良老师,他随身携带一个文件夹,着装朴素。我简短的自我介绍,因为曾经都学习过美术,我们的话题就从美术学习展开,王老师曾经三次踏进大学的校门,为了学习摄影,最后终于进入中国传媒大学,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在拍摄题材方面,王久良一直在探寻,一直在思考。2008年,这位当时对中国民俗文化入了迷的年轻摄影师,为了创作一部名叫《鬼神信仰》的观念摄影作品回到了老家安丘的田间地头。
“汶水澄清绝点埃,牟山拥翠夕阳开”,古人曾陶醉于当地的青山绿水。在王久良的记忆里,家乡是小小的水塘,鱼和蝌蚪不时出没,旁边传来蛙鸣阵阵。但此时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无处不见的废弃农药包装塑料袋。
“当有一个东西突然震撼你内心的时候,你才真正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真正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王久良的脑海里蓦然闪现出曾见过的北京郊外的垃圾场──一个关于垃圾题材的拍摄计划开始酝酿。
面对这样美丽如风景的垃圾场,观众目光恍惚,欣赏着自己一手造成的“美景”,观者做何感想?当我问及王久良老师这组作品的类型是否是纪实,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从侯登科的《麦客》到解海龙的《大眼睛》,我们都知道纪实作品是彰显着一定的社会审视与批判的,摄影师身上总是背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您觉得您拍摄这组作品是否体现了你身上的社会责任感?”王久良说:“社会责任感谈不上,只是因为自身的一股“匪气”,好行侠仗义,有看不惯的东西,必须站出来做些事情。”我被这个答案震撼。
一个自由摄影师,王久良的坚持,最开始是因为创作,而现在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责任感。
现在,常有人问他,你现在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艺术家?环保人士?王久良会说,“我是一个社会工作者。”
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也会提出质疑,在摄影主题选取上,发现新的社会群体、结构关系是创新,在从共知的社会关系中发现新的内核、新的社会走势对象是创新,您认为您所选取的拍摄景观是否会带给观众一种猎奇的观看心态。这组作品采用拍摄美丽风光的技术技法和视觉表达来拍摄北京垃圾填埋场,是有关影像语言试验的作品,显现出对摄影本体语言的回归与探索,这种表现方式对表现作品主题有什么帮助?
“别忘了独辟蹊径的目的,是登上高峰”王久良说这是一位在大学任教的老师说的话,他感到印象深刻,也非常的赞同,无论是拍摄手法与题材的创新与独辟蹊径,都是为了让作品与作品所体现的意义放大,感动人,感动社会,体现它的价值。
王久良说,他的拍摄完成后,作品不会制作成限量艺术品进行买卖;当全部作品定稿之后,他会考虑放弃版权,欢迎任何形式的传播,他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包围我们的垃圾场。王久良说,除了拍摄,他还要做更多的事情,促使整个事情的改变 “现在有种风气,如果再讲靠摄影解决什么社会问题,带来什么社会责任,好像是很过时、很落后。”王久良更看重自己的社会工作者身份,他并不只是一名摄影师,而是一个不断去探求事实的公民。
鲍昆说:“摄影的社会责任不被看重,很可能是当代艺术挟持了摄影师的思想。大家可能为了获取利益,或者为了追求更加流行的影像风格、影像形式,而故意屏蔽和忽略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违反了摄影的道德。”
用一身“匪气”行侠仗义,王久良用自己的良心秉持着摄影的道德,促使改变,披露现实,我们摄影人,并肩作战!路,还很远……
来源:浙江摄影网 作者:吕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