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20位入选的前辈中和朱丹阳认识算是最久了,从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到tpo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我经常能见到他在各项摄影比赛中夺魁的身影,这个80后的新闻摄影师在冲在新闻前线外,没有受限于这样的职业范围,而是特人性、特真实、特典型地活出了一个年轻人的姿态。
和《年轻的夜》画面中的那些有些张狂不羁的年轻人一样,他也是个敢说、敢想、敢做、敢为的大男孩,在我看来,他的身上多了些阳光和思考,正如孙京涛老师在《年轻的夜》的评语中提到,“作为他们同龄人的朱丹阳,在感同身受与冷静旁观之间找到了用摄影为这种青春见证的途径”。
年轻似乎从不畏惧死亡,年轻似乎就是要张扬个性,偶尔的歇斯底里也在情理之中,年轻人往往对禁忌的东西,越好奇,对应该拒绝的东西,越迷恋。他和这些徘徊在夜色中的年轻人一起飙车、一起游戏,他们没有拒绝他的镜头,因为有共同的语言、没有代沟,无论是现场光还是闪光灯的作业,画面都呈现了一种支离破碎的美,一种是是而非的疏离感。他的影像到底是在定格某一夜的邂逅,还是在影射自己那颗焦虑、躁动不安的心?
从他的作品中能给与年轻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很多时候我们的身边摆着活生生的素材就是无人发现,硬是将它们划入自己的视觉盲区。我借用一位老顽童艺术家david hockney的话来说就是,“大多数人只是眼珠转转,浏览四周,却从来没有认真观看。”
我有幸在评审现场做助手工作,访问过刘树勇和孙京涛两位老师对丹阳作品的看法,两位老师都露出了赞赏的神情。京涛老师认为朱丹阳的优势在于120画幅的控制,也要更加严谨的研究自己的摄影语言。在展览现场,两人做了交流,京涛老师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是随便拿出一个相机就能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如黛安阿勃丝是用尺子去量主体到边缘的距离,越是这种方画幅的照片越是要知道怎么制造画面的张力,其实一个好的摄影师,他的主题和他的表现形式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如果一张照片用135拍可以,用120拍可以,那就说明你的语言控制是不准确的,一个成熟的摄影人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在哪里,而到最后,真正的摄影师是在拍无用的照片。”
由于时间紧迫,我在展览现场简单和朱丹阳聊了聊,让大家更了解这样一位荣获了多次大奖的80后的摄影师平常随和的一面。
黄:傅老师在推荐语里面说,你在刚拍这些照片的时候正经历一段感情的结束,这是你开始拍摄夜色中的年轻人的原因之一吗?
朱:也不完全是,本来就一直都想拍。
黄:那你选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朱:主要是工作变了,在做图片编辑,都上夜班,有时候上完夜班没事也不困就去溜达溜达,各方因素促成吧。
黄:为什么有这样的热情和毅力,有时会懒得去拍么?
朱:会有偷懒的情况,因为冬天嘛,去过几次没人,冬天就不去拍了,你看我基本都是夏天拍的,你看时间就知道其实就那么几天,从2010年到2011年,09年有几张。
黄:如果继续这个系列,你还能继续拍下去吗?
朱:还能继续呀,只不过有时候出去一趟就没什么收获。
黄:你在拍摄这些夜幕中的年轻人的时候,都是和他们打成一片吗?
朱:有啊有啊,绝对的,那个爬在灯柱上的那个,我就骑着电摩,他们也骑着摩托车,我说我跟你们一起飙,飙到后来,他们歇下来了,在那玩,我就在那拍。
黄:有一些图像就像是邂逅。
朱:有一些是抓拍,像出事故的女子,宝石山上跑酷的人,还有像两个女子的那张,我看她们的服饰很潮,发型又一样,我就跟她们一起玩,后来她们主动邀请我给她们拍合照,我说‘那行,你们不能笑哦’,就像奇遇,放开一些。
黄:我有点记不清是哪位摄影家说过他以往对一个系列的最终结果往往很害怕,怕的是缺乏新的观念或者没有变化的能力,但是他学会了忠实于作品本身,包括整个过程和自身的困扰,不管其是否恰到好处。你会对未来系列的拍摄感到些许害怕吗?怕缺乏新的观念或者没有变化的能力。
朱:这个问题我也希望老师们能给我指导。
黄:关于如何装裱和展示你的照片的问题,现在想清楚了吗?
朱:没有,完全不懂这一块,曾璜老师这次不也说了,可能还是希望能布置一种黑夜的环境来展现我的作品。
黄:为什么决定用方画幅呈现你的作品?有些画面用闪光灯,有些没有,但是光线显得很诡异,很能体现一种不安躁动。
朱:因为我主要以拍人的肖像为主,去感受照片散发出来的气氛,年轻人的气息和精神状态用方画幅呈现更端正一些。09年最早的时候我经常用闪光灯拍,后来就尽量利用现场光,有时候就利用一辆途径的车的车灯,或者我自己摩托车的车灯,到10年之后就很少用闪光灯了。
黄:你有想过到七、八十岁的时候还在拍照吗?如果不做新闻摄影了,你还想做哪些事情?
朱:还是拍照呗,不过以后也说不定。
黄:以你新闻摄影师的身份,你建议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或者青年人应该多去关注怎样的题材?
朱:还是要关注自己有感觉的,内心想拍的,内心喜欢的题材吧,也不是说拍新闻的非得要拍苦大仇深的题材,我觉得只有拍自己喜欢的东西才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才有激情,完全为了应付一个东西,可能做了一小段就了结了,如果我不喜欢这个题材,这个“夜”,我可能拍个一年就结束了,但我现在还可以继续下去。
来源:浙江摄影网 作者:黄东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