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6-13 阅览数:3984
编者按:
2012年奥赛已经尘埃落地,各项大奖悉数出炉。但是,对于奥赛的评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奥赛参赛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还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今年5月,尚图坊特聘艺术顾问郭宬老师受邀担任本届奥赛国际评委,短短几天评审经历,让她感触颇深。应本站要求,特撰写《我当奥赛国际评委的日子》一文,文中对国外评审程序,中西方文化碰撞产生国内外摄影作品的区别,以及参加国际影赛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一一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对广大影友今后参加奥赛和国际影赛有所启迪。
我当奥赛国际评委的日子
● 郭 宬
今年2月,我接到第21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简称“奥赛”)组委会发来的邀请函,邀请我作为本届奥赛的国际评委,参加今年5月在奥地利林茨的奥赛评审工作。奥赛与荷赛堪称当今全球最为知名的两大国际摄影赛事,此次能有幸被奥赛聘为国际评委,意外之余,确实令人兴奋,因为这意味着我将亲眼目睹世界级摄影佳作诞生的全过程。
5月1日,我乘机前往奥地利林茨,开始了我奥赛国际评委之旅。林茨市(linz)是奥地利共和国北部城市,上奥州首府,多瑙河上游最大的河港,奥地利的工商业中心,景色怡人,人口约30万人,为奥地利第三大城市。林茨于13世纪设市,市区内古迹众多,有建于8世纪的圣马丁教堂和建于7世纪的市政厅等。林茨又是艺术之都,州博物馆典藏大量的世界名画、民间艺术品,著名的布鲁克娜音乐学院也坐落于此,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都曾在林茨度过他们的艺术生涯。
我们下榻的地方是林茨万怡酒店,从酒店可以看到著名的林茨市设计中心,每年大规模的奥赛颁奖盛典、奥地利超级摄影循环展首站展出就在这里举行。
5月3日下午18:30,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下,我初见奥赛主席chris. hinterobermaier及各国评委。奥赛主席一头金色长发披肩,高大帅气,言语幽默风趣,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在二十几年前,这位奥赛主席凭着他对艺术的天赋仅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摘取了国际上所有沙龙大赛的荣誉奖章,被国际摄联和美国摄协高度认可。而后,他便创办了“奥赛”,当初他也根本没曾想过,有一天奥赛将跻身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影赛之列。其实,奇迹都由小小的梦想催生而来,身负才华、心怀远志而又脚踏实地,这大概就是成功之道吧!和各位奥赛评委的见面十分有趣,大家在万怡酒店大厅站成一圈,彼此问候并做简单自我介绍。本次国际评委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中国、希腊、俄罗斯和卡塔尔等9个国家,当天到场的有8位,分别是德国评委uli staiger和gabriela staebler,美国评委wade clutton (美国摄影学会展览标准部主席,美国摄影学会年赛主席)、澳大利亚评委john north,奥地利评委reinhard holl和markus lauboeck,希腊评委manolis metzakis,中国的国际评委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位是来自杭州的许坚老师。另外,俄罗斯评委vladimir neskoromny ( 俄罗斯《摄影与摄像》杂志主编)、卡塔尔评委abdulrahman fakroo (卡塔尔阿尔塔尼摄影大奖赛创办者)、德国评委michael weber( 职业摄影师,拍摄体育,动物为主),波兰评委maciej duczynski(擅长风光摄影)将于第二天抵达。
简单寒暄后,我们便坐车向郊外的山上驶去。大约20多分钟后,我们到了一个古老的酒巴,这就是我们举行晚宴的场所。奥地利是一个浪漫的国家,这份浪漫渗透于当地人的生活点滴之中。我打量了一下四周,这是一个可以看到林茨全景的最佳观赏地,周边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鲜花。置身于如此浪漫而美丽的山庄,凉风习习中,边品美酒佳肴,边赏林茨夜景,确实是一件极为美妙的事情。席间,奥赛主席几次来到我的座位前碰杯并合影留念,他对我为宣传弘扬奥赛和国际影赛而组织各种展览、讲座及其他各种活动所作的努力表示感谢,也希望在今后的赛事中能看到更多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并夸赞很多中国的摄影作品很棒。晚宴中听说卡塔尔评委这次将携夫人一起前来,这让我们很是好奇,纷纷猜测这位中东的评委夫人最终将会以什么样的装束出现在大家面前。欧洲人很风趣,尤其是chris. hinterobermaier实在是一位幽默而极富魅力的人,晚宴的气氛始终轻松而欢快。
但是,评审过程可就不那么轻松了。
本届赛事国际评委共12人,要在短短几天内,评完如此巨多数量的参赛作品,对我们不能不说是一个考验。评审分四个组进行,一组三人。和我分在同一组的是另一位中国评委许坚,以及奥地利评委markus lauboeck。我们评审的组别是彩色照片组、黑白照片组、一般数码组、自然组、旅游组和实验组。这几个组别中,必须以纸质作品参赛的是彩色照片组、黑白照片组;只能以数码方式参赛的是一般数码组、自然组和旅游组;实验组则照片、数码参赛方式均可。上午6:45分,我们就从酒店出发前往参赛作品评审地。本次奥赛的评审工作在该赛事赞助单位特伯伦纸业公司内进行。据说该公司老总极其喜欢艺术,在林茨创办多家画廊,这点我们在评审现场可以看出。过廊、会议室、休息室…只要有空白的墙面,都会挂着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其中以油画居多。我留意了一下,这些作品是由不同作者创作,每幅作品下面都有标价,真可谓装饰、销售两不误啊!
上午7点,评选工作如期举行。奥赛主席首先宣布评审规则。在每一小组的评比中必须是三位评委全部通过的片子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评比,非常残酷。照片组和数码组的评选场地是分开进行的,我们这组首先进行的是照片组的评审。评比的顺序分别是黑白照片组、彩色照片组和实验组的照片作品。照片组的评比方式是由几个工作人员将参赛作品在我们评委的对面以一至二秒的速度传递,我们三位评委分别用“yes”,“no”对该幅作品进行评定,实施一票否决制,只要其中一位评委不认同投了反对票,该幅作品就将惨遭出局。全部“yes”的作品被单放一处进入下一轮评比,最后进入决赛。由于作品数量很多,最终金银铜作品的角逐往往需要经过几轮这种方式的筛选,越到最后的抉择,越是痛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少好作品被我们否定出局。经过如此惨烈筛选,并最终全部得到几位评委认可留下来的作品,实属不易。同一题材的作品会摆在一起,待选出其中最佳作品后,关键时刻,工作人员将最后留下的十几幅作品分别铺在桌上,参与金银铜的最后角逐。最后关头,chris. hinterobermaier亲自主持参与评审意见,几位评委逐幅对比,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终金银铜的三幅作品产生是通过一对一的比较和讨论产生的,由于这几个奖项非同寻常,现场评委的讨论和争论非常激烈。所以有些人以为在奥赛中获奖似乎不难,其实这样的评审流程,只会难上加难。
一个组别评比结束,稍微休息15分钟,马上会进入下一组别的评选工作,评比现场紧张但有序。
数码组的评比方式和照片组大同小异,不同之处是参赛作品直接用电脑投影来完成,代替了照片组中由工作人员手持相片的展示方式。每位评委手里都有一个按健器,上有“红”“绿”两个按钮,“红”色代表“yes”,“绿”色代表“no”。评委对这幅作品的评定通过按钮来进行,评比结果将在投影屏幕下方显示。每幅作品在屏幕上仅仅停留几秒钟的时间,要求评委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其余流程和评审方式和照片组的基本一致。每一轮的评比结果的原始数据电脑将自动储存,分类、评比结果事后将无法改变。因此这样的评比十分阳光透明,所以说能在奥赛中入选本身就已十分荣幸,可谓百里挑一,而获奖的难度更可想而知。
除了金银铜奖之外,每位评委还有两幅作品的推荐名额,即在第一轮三位评委全部通过的作品中,该组别的推荐评委可以选出两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但是不能和金银铜奖作品重复。我享受的推荐特权是黑白照片组。第一幅的推荐作品产生毫无悬念,是德国摄影师stephan langerwisch的一幅风光佳作,这幅作品制作在美术纸上,无论从拍摄、构图、画面意境,还是到制作工艺、细节的处理,均无可挑剔,受到在场评委的一致赞赏。第二幅的产生着实让我纠结了一把。经过仔细斟酌,我在初选的十几幅作品中锁定两幅目标,这是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其中一幅是蛇雕叼住一条水蛇出水的精彩瞬间,蛇雕的敏锐、水蛇的垂死挣扎、水花四溅的河面,时间在那一瞬间被摄影师凝固……一切都很完美,唯一的不足就是制作工艺没有达到最佳,因为作者使用传统扩印工艺,且制作在亮光照片纸上,显得有点单薄。另一幅是老人的肖像作品,作者恰到好处地抓住老人回眸的瞬间,构图到位,制作在美术纸上,细节处理得相当完美,可以看出摄影师拍摄和后期的深厚功底。不过后来我们几位评委发现这幅作品和之前产生的有幅获奖作品风格和制作工艺极为相似,一查居然是同一位作者,因此确定香港摄影师wong chung-pang那幅蛇雕捕食的作品为最终获奖作品。
当天的评选工作大概于下午5点半结束。除了中途短暂的休息,以及中午在休息室简单的午餐,这一整天我们几乎都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这种紧张一是缘于评选的工作量大,让你一直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二是心头那份责任感促使你不得有丝毫的松懈,不要让好作品在你的手里落掉。
四天的评委生活很快就结束了,但是通过这次奥赛国际评委的经历,让我开了眼界,学到不少东西,也找到了差距,深深地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碰撞。相对来说,国外摄影师的创新意识较强,他们的拍摄理念较新,思维也更加开放,在他们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张扬的个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一点中国摄影师相对要逊色一些。但是,中国摄影师总体的实力还是逐渐凸显。本届奥赛结果公布,全场团队大奖的获得者便是来自中国的尚图坊影像艺术团队(加上本届,尚图坊团队已荣膺三连冠),中国摄影师获得团体和个人奖项总计41项(含香港、台湾),成绩仅居德国之后排名全球第二,实属不易。同时,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制作工艺也日渐精进,堪比国际水准。在告别晚宴上,奥赛主席多次来到我身边饶有兴趣地了解中国当今摄影现状、摄影创作及后期制作等情况,对于当今中国摄影实力、制作水准都给予肯定,认为中国摄影,大有可为。
回想这次奥地利评审之行,感触良多。要在奥赛和其他国际影赛中取胜,必须把握新意、工艺和细节。新意即参赛作品要有新意,参赛作品在评委眼前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要在这短短的几秒内抓住评委的眼球,作品要力求三新,即:画面内容新,让评委感觉新鲜并眼前一亮,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作品在第一轮很容易进去,异国情调、异国风情作品在这里还是有不少优势的;表现形式新,要敢于突破常规;思想内涵新,也就是拍摄理念要新,这和前面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思想的新会呈现于画面,也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形式,每一位评委都喜欢有想法有个性的摄影师。例如本届奥赛广东摄影师高仕源有多幅作品获奖,他的“油漆人”和“蟑螂小强”系列作品,不管是思想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和突破常理的表现,因此备受评委青睐。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内函”是指世界范围内对中西方文化的一种认可,也就是说是一种世界文化表现的“共性”中的“个性”。
工艺即作品的制作输出工艺。进入第二轮角逐时,评委在第一轮观片时的感性认识会被第二轮的理性思所代替,这种理性的判断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制作工艺是否精良,尤其是确定最终金银铜的作品时,作品是一对一地进行比较,此时作品制作工艺就显得尤其重要。和我同组的markus lauboeck就多次否定了制作工艺不够精良的作品。可以说摄影作品的制作输出就好比足球赛的临门一脚,因为临门一脚没有到位而被淘汰的话相当于前功尽弃,很是可惜。中国尚图坊影像艺术俱乐部为何能实现奥赛团队大奖三连冠,而且其团队摄影师本届取得11项个人大奖,除了摄影师的创作水平高外,可能和他们的参赛作品制作规范、精致也是分不开的。评比结束,奥赛主席还饶有兴趣地和我打听尚图坊的一些情况,对其制作工艺多次竖起大拇指。
细节即作品表现时的细节处理。国外评委非常严谨,尤其注意一些细节的把握。我们这组评审实验组时,有个细节就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有一幅反映电视穿越的创意作品让我们都颇为欣赏,正要准备通过时,奥地利国际评委提出了异议,原来这幅作品上电视机上面的图标已经修掉,但是画面中电视机倒影上的图标清晰可见,这幅原本可以晋级的创意作品因此只能遗憾地被刷掉。
郭宬简介:女,2012年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国际评委,国际摄影学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纽约摄影学会荣誉会员,尚图坊特聘艺术顾问。其创作的作品婉约、简约而唯美,先后获国际、国家级奖项400多项,并包揽了美国摄影学会和国际摄联金、银、铜牌,三百多幅摄影作品分别入选美国、英国、奥地利、阿尔塔尼、澳大利亚、葡萄牙、西班牙、印度、香港等几十个国家的国际摄影沙龙和展览,2010年度步入美国摄影学会年度排名旅游组的世界第16位;2011年被国际摄影学会授予“杰出国际摄影家十杰”荣誉称号。2011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被邀请为“专家见面会”专家,负责解答国际摄影沙龙国际影赛方面的相关问题和专业咨询。
21届奥赛评比现场,图为黑白照片组金银铜牌的最后时刻
21届奥赛评比现场,图为彩色照片组金银铜牌的关键时刻
21届奥赛评比现场,图为数码影像组的评比现场
21届奥赛评比现场,图为照片组的评比现场
我和奥赛主席chris. hinterobermaier先生的合影
在欢迎晚宴上
在告别晚宴上,坐在我旁边的是希腊的国际评委manolis metzak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