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宬:一位台州籍女摄影家的“奥赛”国际评委之旅(转载)
发布时间:2012-06-29 阅览数:3634
编者按:
6月15日,《台州晚报》专版刊发对尚图坊特聘艺术顾问、本届奥赛的国际评委郭宬老师的专访,现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举起相机,寻找自己 郭宬:一位台州籍女摄影家的“奥赛”国际评委之旅
记者 林立
在前往奥地利参加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评审工作的路上,向来善于捕捉拍摄对象情绪的郭宬,突然不清楚自己当下的情绪如何了。
是首次担任国际评委所带来的惊喜?还是八年浇灌终结硕果所带来的欣慰?抑或是对艺术人生之变幻所产生的感慨?
唯一能确定的是,她从举起相机开始探寻生命意义的那刻起,就深藏心里的一个念头,奥地利之行让这位热爱摄影艺术的台州女子更加坚定:
举起相机,寻找自己。
郭宬的两对眼睛
郭宬有两对眼睛,一对是银行从业者的理性、高效率的精密眼睛,一对是摄影师感性、细腻的专注眼睛。
她说自己是半路出家,遇上了很多名师高友,学会了如何寻找创作灵感。但她始终从事着与摄影不搭界的银行工作,却对摄影艺术甘之如饴。
她开始学摄影是在2005年,几年时间下来,她的摄影作品就已不逊于职业摄影师,而今更是在国内外摄影大赛中频频摘金夺银。在她弟弟所创办的画廊里,记者被摄影作品《眼睛》所震撼,这是郭宬在去年9月份创作的。
这幅作品拍摄的是一个三岁女孩儿的眼睛特写,郭宬将6幅照片合成一张,制成宽幅大作。女孩儿皮肤晒得黝黑,脸颊上还有多处污迹,但眼睛黑白分明,清澈如水。洁白的目光与黝黑的脸庞产生强烈对比,仿佛千百只澄净的眼睛望着我们,让我们更加想了解眼睛背后的故事。郭宬用这样一幅略带实验性质的影像,意在唤起人们对于在城市里随父辈流离的儿童的关注和关怀。
“她和她爷爷一起捡破烂,那天我下楼时遇上了爷孙俩。他们在路边荫凉处休息,爷爷给孙女买了根冰棍,小家伙高兴地在地上翻起了跟头。我觉得必须得拍下来,爷爷很高兴有人为孙女拍照片,所以我连拍了很多张。”郭宬边回忆边说。
在拍摄这幅精美作品的时候,郭宬那对“摄影师的眼睛”发挥了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潜能,而这种潜能也让她脱颖而出。
用镜头接住人生遗落的瞬间
女性的天性为郭宬的作品注入了特殊的美感,她镜头下的画面,总能让欣赏者有种“她是怎么看到的”疑惑。
为郭宬拿下25个国内外大奖的《眼神》,就让记者领略了女性摄影师的独特视角。2011年6月,郭宬在阿联酋某艺术中心参观时,看到了一位穿阿拉伯传统黑长袍,戴着黑面纱的女性。这位只露出眼睛的神秘女子站在艺术中心的黑白背景墙前欣赏画作,当郭宬意识到时,她的相机已经完成了拍摄。这吓坏了长袍女子,她惊恐地要求郭宬删除照片,经过耐心解释,女子终于同意保留作品,还相约要走了一份拷贝。
“阿联酋的男子都穿白袍,女子都穿黑袍并戴面纱,黑袍女子在艺术中心的黑白背景墙前的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这一瞬间涵盖了太多值得琢磨的信息。”
不同的人玩味这幅照片时都有自己的解读,这远比奖项让郭宬更有成就感。
以前,郭宬喜欢文学,写过很多散文。接触摄影后,她发现不需要语言详细描述的美,更让她着迷。于是在春节假期,她错过了家人团圆,却用镜头接住了人生中可能遗落的美好瞬间。
在徽州的一个雨天,她隔着窗玻璃拍下了窗外的景致。黑白色的徽州建筑雨中愈显清新古朴,被雨冲刷的玻璃,让黑、白二色如水墨般晕染一处。这幅《烟雨徽州》会让观者嫉妒起捕捉这瞬间的摄影师竟能在这样的视觉欣赏徽州。摄影的魅力,不言而喻。
奥地利的荣耀和升华
目前全球有两大知名国际摄影赛事,一是全球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另一个便是当今全球规模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类摄影赛事——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简称“奥赛”)。成为这两大赛事的国际评委,是不少摄影家内心的夙愿,而这个夙愿在郭宬这里,却成为了现实。
今年2月份,郭宬接到奥赛组委会的通知,鉴于她对国际摄影的突出成就,她将受邀成为第21届“奥赛”12位评委之一,将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评委共同评审奥赛作品,最终定出各类大奖。
在奥地利,郭宬受到了奥赛主席克里斯•亨特罗伯特夫妇的盛情款待,也结识了众多世界一流的摄影家。5月3日-7日4天的时间里,郭宬和他们一起在无数次左右为难中淘汰了太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在别人的作品里,她看到了那个忍着孤独、劳累却执着摄影的自己,看到了那些自己未发现的影像之美,摄影师的生命力、想象力、意志力,在一幅幅作品流转之间,已悄然流淌进了她的艺术世界。那感受就像武侠小说中研读秘笈之后不知不觉内力精进的习武者,有些惘然,有些晕眩,但再次出招,自然卓尔不凡。
这位“好摄之友”眼中的后起之秀,淡定自信地和记者漫谈。她说着台州山水对她的艺术影响,爱好书画的父亲、领衔国际大企服装设计的姐姐、开画廊的弟弟和她之间共享的家族艺术细胞,以及不断蜕变的自己……
尽管夏日炎炎,但和郭宬聊天时感受到的这份才情,不禁让记者心想:如果把此刻的她拍下来,或许也是一个很美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