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象视点 发布时间:2013-04-01 阅览数:3746
在古希腊艺术是适用于每一种运用技巧,依照成规所作之生产,艺术品可以是画,也可以是木匠的作品。唯独摄影因使用科学的方法,十九世纪初,经过一番挣扎才被公认为是艺术,又因具有容易复制的特性,在一般人心目中不像独一无二的画或其他艺术品那样稀有珍贵。但是现在许多著名的摄影大师都依版画的方式,限量复制。因此随着西风,东方摄影市场也在逐步开展。
艺术可纯粹为美的表现,但也可以为思想的表现,例如Andy Walhoe不断以拍摄生活周遭重复的活动来提醒人们世事的繁复无趣。
四、五十年代法国艺术家Robert Doisnean的每张作品都是表达「瞬间的美即是生活中最细致最纯净的感情」,这是美的思想的体现。
美国女摄影家Annie Liebowitz则以道具、服装,配合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为许多明星或知名人士所作之个性表达而为诙谐幽默、怪异趣味或各种个性的表达。
此外,如Man Ray以幻想的手法,对达达主义,暗房曝光、过度曝光及科学世界所做的一连串实验;可以视为艺术对人为历史的传达。
还有像美国Ansel Adams对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及许多美国国家公园,以十分精密的暗房技术传达他个人的理念,他对大自然的知识和他对人文的期望,都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式。
在上面所提到的艺术家中Man Ray对达达主义影响深远,当人们问他「摄影是否艺术?」他答案是否定的。但当人们问到他的作品是否为艺术时,他则回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命,人活着做了一些事情(One lived one’s life and did what one do)」。他就是在尝试以摄影工具来创作艺术。
画意摄影之始
1921年Man Ray以暗房曝光法(Photogram)让摄影作品产生不同之视觉效果,其中最有名的方式之ㄧ是他以中途曝光的方式使画面形体产生自然的线影而产生一种新的立体形式。同一时期在柏林,同样使用暗房曝光法创作的有Lazlo-Moholy-Nagy。他以光线和物影组成一种新的视体,这新的视体不以任何已存的物体为形象,也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找到的;在苏黎世则有Christian Schad。这是摄影家们以暗房技术尝试把摄影作品艺术化的第一步。
美国方面,Alfred Stieglitz则于1896年促成纽约摄影俱乐部,并主编《摄影笔记》“Camara Notes”(1897-1903)。除Stieglitz本身外如Joseph T.Keiley,William D.Murphy等等都在“Camara Notes”中留下画意摄影经典之作。当时英国最支持画意摄影的J.Craig Annan也曾提供作品予“Camara Notes”,而与Stieglitz通讯达二十年之久。“Camara Notes”中所登录的作品则使用暗房技巧的变化较少而直接以拍摄照片时的视觉经验,光线安排与构图而有类似西画之效果。
在现有画册中能见到 先父最早的作品是1919年所作,也是画意摄影。约在1930年左右 先父开始集锦创作。到1934年时已将集锦艺术推向高峰。
众所周知Man Ray对达达主义影响深远,他的朋友包括与达达主义相对立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还有科学家及诗人。Alfred Stieglitz曾成立过三家画廊,他除了一直不遗余力推展画意摄影外,他的画廊还有塞尚马蒂斯、毕卡索和美国现代主义艺术家Arthur Dove,John Marin,Marsden Hartely和O’keeffe等艺术家的作品。 先父与张大千之兄张善子子是好友,与黄螾虹、林风眠、朱屺嶦、叶浅予、刘海粟、齐白石等均有往来,而 先父少年时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有影响力、有创建的摄影家与当时的绘画界有深厚的关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以当时绘画的形象与观念为准而从事摄影艺术,而「画意摄影」的名号不胫而走。
先父暗房技术
先父的集锦技术十分纯熟,但他从不尝试把过多的底片侷限在有限的空间里,因为他一向讲究自由,而他所用的底片每张都是厚薄不同的,所以每张照片某部份需要曝光多少时间,某几张底片需用什么相纸都是不同的,我只记得 先父在暗房放大时遮光手忽高忽低忽快忽慢,象是在指挥音乐似的非常好看,只可惜 先父从不做文字记录,否则就底片厚薄与曝光时间与相纸的使用,三者间关系言,没有人比 先父做的实验更多更复杂了。
在所有的摄影家中,Ansel Adams是把黑白照片层次分析得最细微的一位,他把光圈值Zoning由全黑-不全黑-暗影-半暗影-灰-浅灰-一般肤色到全白全在一张照片上分色出来。他的作品某部份该有多少秒的曝光时间,均依他的半圈原理而作,他的作品和他的暗房理念ㄧ样清晰透明,明显的Ansel Adams的作品显现的是西方的理性。而 先父的作品完全是感性的表现。
先父作品之根源
先父最欣赏杨州八怪创新之精神,但他自幼以习倪云林画始,而常有清淡高雅之作。但倪瓒表现出来的是业余的潇洒,他作品中的近景的枯树都是平头的,而且全是笔直的,也不须观者以不同的视觉点去适应,而 先父的作品多采斜角线构图,且最不喜爱平坦呆板的直线。在 先父壮年的时候,先父走遍大江南北,亦多关荆董巨那种大气磅礡的风格之作。晚年除了返璞归真的童趣线条外,于气韵处更达灵性之层次。
1934年的「晓汲清江」线的延伸,直到右上方的小山头,物景间以暗房曝光来融合整个斜线构图之连贯,这完全是以气氛之营造给人以宁静单纯的感觉。这张作品是以三张底片集锦而成,近的树景底部以遮光手法使其淡化,而能融入整个作品浅淡空旷的感觉,中间的岸土与近树相叠处,衬出广阔鸟瞰的视野,而逐渐淡化的远山山脚又以遮光手法制造感觉上的雾气与无线的空间。
1945年的「春梦」亦是以同样的采用中国山水俯瞰全局的视野观点,不同的是这张作品 先父采用几乎掩盖整张作品的柳枝做为近景;柳枝下三张底片天衣无缝的契合在一起。若纯以暗房技术来讲,原本或许可以用还原沙剂Abrasiv Reducer来产生类似的效果(前景覆加的柳枝部分)。但这张作品柳枝本身亦有深浅不同的调子, 先父其实是以暗房经验,选出这相搭配的底片。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出底部的稻田怎么会没有田陇而直接与水相接。笔者的见解与推测或许多数的观赏者只会被这张作品的诗意所吸引,而不易察觉这其实是用四张底片集锦而成的吧。
「晓汲清江」、「春梦」是营造轻逸气氛的最佳作品。1931年的「静观自得」则是神秘气氛与艺术家导引观者入自由想象空间的最佳创作。这张照的是三个道士斜线排列着,同看一本书一个老者在旁梦周公,老者微微架高了的右膝形如箭头指向书本,一方面强调了以书为重心,同时加强了观书三人成斜线的构图。整张作品沉淀于黑色的神秘中,隐微可见的道人的表情也暗示著书本上不可言喻的乐趣。老者头顶上嬝嬝云烟在上方漫开成为整张作品最亮的部份,一切尽在不言中。
软调的黑白作品最难的就是表现出立体感,更难再以淡淡的颜色做出层次。 先父1933年的作品「犹豫不决」已几乎无色的调子表现曲线之美,女体的侧面的姿势显现出文雅的气息,取用低头沉思的角度,刚好削去与简化了面部的稜角,举者花瓶的右臂与曲折的左腿相应,身体和左腿相挤,和折跪的双膝所挤压出的线条弯来绕去,意味着一波三折,也隐喻了「犹豫不决」的心情。脚步的硬性线条也被遮掉了,背部与臀部的暗影则产生明显的立体效果。
1950年的「裸体」,表现的是单纯的暗房曝光技术与线条艺术,传统中国艺术是以线条为出发点,与前一张作品「犹豫不决」比较,前者线条兀拙,后者线条圆熟,说明了 先父对线条的看法。
1955年的「静物」, 先父采用平凡主题,以枫、树梅树等的枝叶插于花瓶、表现主题清晰, 枝叶无影的灯光技术。
1957年「春到」更以斜生的枯枝配上平面反光而完全无影的花瓶表现春光明媚的动人心弦,旁边三颗同样无影的金橘带给几乎透明的花瓶,一种稳定的感觉,向右斜生的单枝如传统国画一般有力挺拔,枝干向上的弯曲,使下方空白产生「气动」而符合中国画「虚实相生」的道理。
上述两张作品主题平凡且形象亦不特殊,可见 先父所关心的艺术语言与个人思想。世界上有许多艺术一再强调的是人与人、人的精神、与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
除了以物来影射的思想、感情, 先父的作品中还有许多人物景点。 先父喜欢张大千先生的胡子,所以张先生是 先父戏作的模特儿。而以人物为作品内容的一部份后,往往也就改变了整个作品的意义和感觉。
1933年的「临流独坐」,是由山石树木与瀑布围绕而成的水潭,观者的注意力很容易会被由黑到灰白不同层次的山石树木所突显出雪白的瀑布所吸引的作品。作品的中央有一人状似正在安宁的享受听瀑之乐,而人的面前有一个水潭,这是一个可以忘我的地方,多少意味着 先父清静远离烦扰尘世的情怀。
1945年的「暮途」是一张阴暗的树干,配以深沉的土坡与发白的雾气烘托出的黄昏气氛,同样的,照片右边下方人物转移了观者的注意力,而柔合了左方透亮的雾色与深黑的树干之间的对比。
先父也曾采用暗房感光法Photogram创作,例如他1974年的作品「象形文」、1950年的「宠物」、1967年的「林亭」等都是。
在和先父一起生活的四十多年来,听到先父说他所缅怀的岁月是「革命以前」的日子。似乎他的心目中,只有从前才有清静自在的生活,而他的极力宣扬中国固有文化正应证了他对往日的缅怀。无论 先父应用的是什么工具,他暗房的技巧是多么出神入化,他所呈现的是传统的清静自然,中国的线条、人文艺术、阴阳互补和含蓄的精神。
或许还有人以为「画意摄影」已经是过时了,因为这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艺术形式也变了。但 先父是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手的前清武官之家。他不放弃他心目中所建立的那种执着,也就是他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定位后,再选择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先父在台湾四十余年来推动摄影艺术,以他成熟的作品和仁者的风范,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尊重。其中最特殊的是他所领导的只是一群业余喜好照相的人士,他自己的作品也是毫无野心之下的真情流露。他的作品是绘画、有宗教有文学也有智慧,他不按照宏伟构局来再现什么,只是怀想着中华传统文化而觉得满足的人。这种根基于自己本身文化所孕育出的平凡想法,终是得到了世人不平凡的肯定。他以为,作品如果不是出自艺术家本身的原动力,那么不论如何努力,还是会沦为他人的文化殖民地位,这就是他为什么念兹在兹的要恢复与宣扬传统中华文化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