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联系QQ

联系微信

公 众 号

新浪微博

本站快报
专访论坛 - 百家论坛
第九届华赛:度量新闻摄影“格式塔”
作者:李倩  出处:《中国摄影报》  发布时间:2013-04-01  阅览数:2589
3月25日,随着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8类16项的获奖名单出炉,其入选作品立刻成为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与此同时,本届华赛的评选过程中的争辩,再次引发了新闻摄影个别老问题与新现象的讨论。
 
  华赛评选,从表面看是13位评委对所有参赛作品的提炼过程,其背后是对摄影师每一幅(组)作品完成度的考验。也许正应了美学经验中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中心思想,一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的脱颖而出,凭借的是摄影师对视觉艺术形式、人类情感、视知觉组织活动等之间的对应关系,只有不同因素的“力”达到结构上的一致与稳定时,才有可能激起“异质同构”的审美经验,让其“完形”。
 
  或许,也应当用“格式塔”审度华赛本身。一方面,它只是一个评选,其结果判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委会构成和评委各自的知识背景、专业认识等。另一方面,它还涵盖了年度新闻摄影行业动向,甚至直戳很多作品的硬伤,对它的讨论不仅将持续,而且可能会蔓延到更广阔的公众视线中。
 
说明与阐释的配合
 
  如果现在对摄影记者说起写照片标题、说明,恐怕没有谁会认为是个问题。可就是这项基本功却成为本届华赛最让评委诟病的症状,甚至直接影响了部分作品在华赛评选中的命运。
 
“这个摄影师一看就知不是个好写手”,在淘汰阶段查看某件作品的说明时,评委里卡尔多·马扎兰略带调侃地发表意见。许多中国摄影师在表现焦点话题时,如昆明机场搬迁、航母Style等,似乎并未考虑到国外评委可能产生的不解,没有给出清晰的介绍和阐释。作品标题的过度虚化和表意不清也容易造成评委在“海选”阶段就亮出红牌。
 
  繁冗的解释同样会影响评委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在组照总说明中,部分参评者花费大把力气写下数百甚至上千字的背景阐述。对评委来说,这反而掩盖了新闻点,让希望理解作者意图的观者失去兴趣。
 
  身为资深图片编辑的评委茹斯·艾茜红格外强调标题和说明的重要性。她指出,最能帮助评委理解作品的方式,是一段背景阐释加各幅照片的说明,对这两项要区别对待,“在德国,标准的新闻图片说明要包括5个‘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背景阐释加起来应该不超过5句话”。而摄影师对主题的追踪时长、拍摄地点的选取广度等评委希望获得的信息,也应是作品阐释和说明中透露出来的关键点。防暴活动画面是否为演习、动物的静态肖像是否拍摄于动物园等,同样会影响评委对拍摄难度的衡量。日常生活类组照优秀奖《地下食品作坊》的图片说明虽然显现其拍摄起始时间有些久远,对新闻而言有些“太旧”,但评委还是肯定了摄影记者对这一话题的长期追踪和多地点调查——清晰明了的说明的确为作品加了分。
 
事件与画面的角逐
 
  事件和画面哪个更重要?似乎是新闻摄影评选避不开的话题。在评委戴维·拉尔森看来,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关键一点是展示出的画面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尤其对单幅作品来说,能否吸引人的注意力才是首要的……能够引发人们多重争论的照片才是优秀作品”。
 
  在评选过程中,个别作品引发了激烈争辩,自然及环境类单幅银奖《被取胆的黑熊》就是一例。艾茜红、常河等评委对这张拍自归真堂媒体展示现场、产生于非正常状态的照片心存顾虑,认为是一张经过“设置”的照片,更担心会成为取熊胆行为的变相宣传。而玛丽亚·曼觉得摄影师在拍摄时比其他人更加聪明,绕过厂家宣传意图,对画面的有意控制形成了一张意味深长的作品。刘宇评委认为,照片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摄影师没有为照片设立一个定论的态度,对背景的巧妙利用仿佛造就一张巨大的“网”,让人感觉出动物对自由的渴望。虽然是否出线要看投票结果,但很多评委表示,正是在争辩的过程中,一幅作品才深入人心,争论本身就证明了其成功之处。
 
  如果说《被取胆的黑熊》是在“命题作文”画面展现上占得了先机,那么有些作品确实获得了新闻事件本身的助力。非战争灾难类重大新闻是评选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类别,入围前5名的作品均实力强劲。在《一个暴力的国家》与《过渡期的埃及》两组作品争夺该类组照金奖时,评委们一时难以抉择。讨论的最后,玛利亚评委提出,虽然两组作品都值得敬佩,但《一个暴力的国家》所指向的洪都拉斯暴力事件尚未受到充分重视和报道,拍摄上的略显粗糙,并不能消解其重要性。这一论点让其赢得了大多数选票。
 
  部分评委对一些只拿事件说话的新闻摄影作品并不买账,但当作品的完成与表达的程度达到近似水平时,事件的重要性、传播效应都会成为影响评判结果的砝码。
 
结果与趋向的慎思
 
  对于华赛评选,评委们慎之又慎。尤其在评选最后阶段,国外评委不时向中国评委征求意见,结合个人从业经验,参考中国新闻摄影行业评判标准和华赛宗旨等,希望给出公正、合度的结果。
 
  PS话题再度让评委们产生争议。体育类作品中这一问题格外突显,以致个别曾在国际摄影奖项中榜上有名的作品最终名落孙山。事实上,大多数评委都认为,在新闻摄影发展的现状下,后期操控已经不是一条警戒线。有着新闻摄影报道和教学经验的洛弗尔评委就直言,所有摄影师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后期处理,关键要看评委对“程度”的忍耐。
 
  最令评委难以权衡的还是对一组奥运乒乓球运动员的肖像作品。部分评委对其背景和人物半身以下的黑暗处理提出过度修改画面信息的怀疑。经过多轮争辩,该组作品在投票表决时以1票之差出局。虽然其后微博上的讨论公布了摄影师拍摄的技术手段,但已无力回天。评委们都表示,评判非常艰难,如果摄影师能在图片说明中进行一些拍摄方式的阐释,可能会避免类似情况。许多评委提出,华赛可以考虑在今后的评选中增加现场向参评摄影师询问情况的环节。洛弗尔进一步表示,对后期问题,不同类别应该有不同评判标准,征稿细则应该给出标准,帮助摄影师了解组委会和评委会的底线。
部分作品在投送类别和单幅、组照上的重复也引起评委注意。或是为增加获奖几率,个别作品同时投送在两个类别,或是将组照中的单张再投单幅评比,但这种行为并不令评委受用。因评选程序的不可逆转,一些作品的错投、多投影响了其发挥。即便是评委为之惋惜,亦要考虑到评选的公平性,不能随便调整参评作品类别。
 
情节与情感的度量
 
  部分作品对组照的理解成为硬伤——仅停留在若干照片的集合上,而非图片故事(Story)式呈现。甚至有参评者在呈现跳楼事件时,仅连续拍摄下了跳楼者整个坠落过程。洛弗尔就在评选中提醒其他评委对图片故事的考察,认为有些作品的确很好,却不是一个完整的图片故事。
 
  对情节和节奏的控制,也是衡量摄影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马扎兰明确了自己的判定标准:“摄影师不该仅停留在对事件表面的呈现上,而是应去探讨‘为什么’,深入到事件背后”。
 
  如果为一幅(组)作品画一个直方图,那么“情节”就是控制新闻图片故事走向的横轴,而要引发共鸣的高潮,关键还要看对纵轴线上的“情感”调动。很多拔得各类头筹的作品就是因为内在表达的“情感直指人心”。年度新闻照片《在加沙告别》之所以能够被万里挑一,就是在表现情感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身为摄影师的布朗斯坦格外能体会这张照片的珍贵之处。她说:“摄影师显然是找到了很难得的机会,和拍摄对象贴得如此之近,这样的拍摄机会稍纵即逝,很可能经过了与其他摄影师在拍摄位置上的抗衡,也很容易引起死者家属愤怒。它反映的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展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而玛利亚称,这幅作品一直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从画面上看不到任何暴力的影子,却又是深深对暴力的控诉。伍振荣也对此表示强烈赞同,认为“这张照片是那种‘永恒’的一张,可以在百年后依然让观者体会到那个时刻的情感”。用泰国评委萨维特·乔瓦塔纳的话说:“摄影不仅仅是按下快门,而是通过拍摄讲述一个故事,传达一种理念、思考”。

 

打 印】【关 闭】【顶 部
About us|关于本站|商业服务|广告洽淡|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商业街经中路124-136号二楼(开元广场对面)
Copyright © 2008-2024 shangtu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6-88808528   邮箱:shangtuf@163.com 
尚图坊国际摄影 版权所有 v3.19.0606 浙ICP备09002129号
特别申明:如未注明则文章来源于网络,小编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技术支持:乡巴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