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06 阅览数:3135
摘 要:中国纪实摄影开始于“五四运动”时期,在这三十多年中,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家的身份以及创作理念发生的转变,人们对纪实摄影的本质和表现风格的认知理解逐渐深入,传统的纪实摄影的脚步正逐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准确地定位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表现风格和创作理念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应当遵循着前人的足迹,结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在探索中来感悟中国纪实摄影创作理念的真谛。
关键词:当代;纪实摄影;多元化
一、中国纪实摄影的转向
1989年是中国社会主义发生的重大变化的转折点,与此同时也是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一个转折点,在九十年代最初的几年时间里,伴随着纪实摄影开始大规模出现,摄影照片也表现出有雷同的趋势,因此,摄影家们开始纷纷思考用怎样的形式能够更全面地诠释纪实摄影的理念。首先,伴着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开始,“八五新潮”的美术运动便落下了帷幕,而多元化的当代艺术思潮正在逐步兴起,这期间也包含观念摄影,并且于九十年代的中后期一度大规模兴起。然后,在经过八十年代的一股潮流之后,纪实摄影群体便纷纷解体,留下来的艺术家们便开始对纪实摄影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索。此时出现了一本具有反思性和总结性的书籍《摄影》丛书,在替纪实摄影传扬正面思潮的同时,也再次启蒙了一大批国内的纪实摄影家们,从而改变和影响了纪实摄影在国内的发展方向。
作为陕西团体的典型代表,侯登科和胡武功在八十年代末期选材对陕西周围的风土人情进行的一系列拍摄,成功地塑造了寻根文化的范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侯登科的《麦客》,通过对这一即将消失的边缘人物的记录,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当时社会变革所产生的矛盾的一种探寻。另外,张海儿在八十年代末期拍摄的《坏女孩系列》选择用更为粗犷的镜头,以近距离的方式拍摄了生活在底层社会里的女子,照片中所谓的坏女孩无所顾忌的注视着观看者,而“坏”这个字或许是吸引我们观看的诱导因素,但是照片中暗含的还有镜头的力量,那种男性的欲望以及观看者和被观看者之间更深刻的当代问题。他在拍摄的后期中大量了运用了广角镜头,刻意去模糊并用变形的现实场景去构建内心世界,这也形成了其独特的影像语言。另一位摄影家韩磊在八十年代里拍摄了开封城系列组图,他无意识的情感流露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具有忧郁但又用关切的目光凝视他所拍摄对象,并用压抑的坏境衬托出自己的内心状态,在开封系列组照中,他刻意保持了与所拍摄对象的距离,所表现的主观性正是从这段距离中体现出来,并且这段距离也映射出他的思考空间,而那种客观记录的方式对韩磊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莫毅喜欢以盲拍的形式进行拍摄,从《1987—我虚幻的城市》到1988年将照相机绑在脖子后所拍摄的《街道的表情》,让摄影成为了莫毅宣泄感情的工具,他喜欢以多次曝光的手法,拍摄虚幻朦胧的城市以及拥挤忙碌的街道。而后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他便将照相机绑在了三脚架的下端,以低视角的仰视方式对都市进行拍摄。他的观看视角从散漫到对都市莫然的扫射,拍摄行为更具偶发性,拍摄内容也更为随心所欲,其实摄影也就是莫毅行为艺术以及观感的记录。在《街道的表情—中国一九八八至一九九零》这幅作品中,对八十年代末期社会上所暗藏的迷茫、紧张、压抑的普遍心态进行着力刻画,他以观念为主的方式拍摄表现了这一时期的焦虑,其中既包含了行为艺术的影子,也包含了观念艺术的范畴,这作为观念摄影的开端对九十年代后期的观念摄影中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二、观念摄影的出现
1989年最为著名的行为艺术“观念21-1”由丁彬和刘涛在长城上所拍摄,这些艺术家们宣称: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艺术。就此看来,这应当属于非常前卫的观念艺术了,然而不同于此的另一场行为艺术则是在1986年的“一个场景的体验”,由宋永平、宋永红这两位行为艺术家的只是单纯的以表演为主的,没有想过要记录自己行为的艺术。至此,这些表演艺术家已经开始刻意去追求用影像来记录,意识到将摄影与行为艺术的相结合或许可以带来另一种的形式。
到了九十年代,摄影便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用来记录以及传播的特殊的艺术形式,将摄影与行为艺术糅合,作品的概念和内容便发生了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即引发了摄影和观念的完美结合,并超越了原有的记录功能。九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郊区附近的摄影家开始于行为艺术家进行合作,但是此时的摄影其实仍然只是作为单纯的记录出现,观念和摄影并没有自觉的相结合。九十年代中期,艺术家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摄影语言的独特性,不是在乎具体的表现形式,而是突显观念这一重要的信息。九十年代摄影的大众化与影响力大大超过了别的艺术形式,以摄影工具来传达观念便成为了潮流,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庆松、刘铮、洪磊等。
1996年杂志《新摄影》的出版,对中国当代的艺术摄影的发展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新摄影》的传播效应开始使国外收藏家们对中国的新摄影有所了解。刘树勇在1997年8月7日的现代摄影报发表了《权利——关于观念摄影的对话》一文,首次提出了观念摄影这一名词,之后以观念摄影为主流的展览便逐渐形成。至此,这股艺术摄影的新潮流便进入到了主流摄影空间,开始了其更多元化的探索历程。
三、创作手段的多元化
1997年开始的观念摄影几乎完成了在摄影的附加手段上的所有实验,比如说照片的涂绘、照片装置、模拟老照片以及仿照古代绘画的图片轮廓等方式。九十年代中后期,张大力创作了《对话系列》摄影作品,其中就是结合了街头涂鸦这种艺术方式,在城市的废墟上喷绘出特有的头像或者符号,意在折射对都市大规模拆迁的抗议。
之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普及,摄影家开始从拍摄到通过运用PS等后期处理技术来合成影像,摄影的定义也开始发生了改变。摄影创作手段的多元化的改变预示着它强大的包容力,它更能体现出来艺术家们的观念思想。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之内随心所欲的表达自我观念,更容易构建出自己幻想中的世界。黄岩的《中国克隆技术在1949》中,将旧照片的人物通过后期数码技术的处理成为相同的形象,意在批判文革时期的政治独裁,使得人们的个性消亡这一现状。李小镜《十二生肖》,则将动物与人的形象融合,《夜生活》则是通过动物拟人化的形象模拟了人的生活场景,模糊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界限,用来讽喻现代的生活的荒诞。
当代摄影艺术运用了多元化的手段来创作,不仅包括了数字化的技术,也包含了传统的古老的创作手法,使得摄影艺术的创作开始脱离标准的束缚,也是实验性和先锋性的体现。但是也证明了在当前,艺术摄影不仅仅是技术的附属品,内在的观念才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在后工业的时代,多元化的媒介使得摄影的创作手段更加的丰富,在这种背景下更是要要求回到每个艺术家自己的立场上,是否是真诚地去面对自己、面对内心、面对艺术。
四、当代纪实摄影未来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纪实摄影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应当学会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形成自我独立的风格模式。当一个风格或一个理论被社会大众阶层所认可和接受的时候,大多数都会陷入到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唯有更深层次上的研究探索,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纪实摄影是摄影家要追寻的基础,应该再这一理念上努力的探究,才能不断的丰富它的内涵。摄影家想要凭借视觉的思维进行拍摄,才有可能产生出有特色的当代纪实摄影作品。在摄影的表现上,不仅仅要运用独特的、个性的视觉语言,还应该感受题材上的意义和它传播价值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美学理论对中国摄影家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手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纪实摄影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向上的人文态度。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纪实摄影面临着被商业意识形态挤压的危险,这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纪实摄影既有要追求表现现实真相的思想,也会受到摄影家自我表现的影响,未来的纪实摄影便会因此处于进退两难的处境。对于当代中国纪实摄影来说,摄影的本质就应该是影像创造的个性化,是需要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拓宽纪实摄影的记录功能和对真实性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发展之处。
转自《中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