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22 阅览数:3706
我所说的“真实的纤夫”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湖北省巴东县神农溪的纤夫,我心中永世长存的纤夫,我们叫做“桡夫子”,那才真正称得上叫纤夫。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纤夫有大约90%的人难得称之为纤夫了……。
我在讲“真实的纤夫”以前,先必须得给后人们讲一讲“背脚子”,所谓“背脚子”,它的最简单的功能,就如同四川的“棒棒”、武汉的“扁担”,说得直截了当一点,就是云南的“马”。我们这里没有马,就只能靠“背脚子”了,没有“碗豆角”船时,在沿渡河往返巴东220华里的路上,背负着100来斤的货物,风里来雨里去,他们上高山、下河谷,趟“48道(河)脚不干”,要花费四天的时间......比起“棒棒”和“扁担”来,他们的辛酸,是难以比拟的……
不知是哪个年份,神农溪上终于有了船,神农溪上的船和别处的不一样,由于河水相对的很小,一不能张帆、二不能推桡,它完全是在与河床上的石头摩擦中前行的,“喀嚓、喀嚓”声,不绝于耳,因此船只的选料十分讲究,并且寸厚有余,底板尽可能长,从前到后一条“线”,两边相帮,长约四丈,中间宽,两头尖,形似“碗豆角”……
有了这种船以后,从巴东到沿渡河往返运输货物的“背脚子”逐渐隐退,“碗豆角”便成了沿渡河到巴东往返的主角,承担了两万多人生产、生活用品和土副产品的运输任务,他们起到了“生命线” 的作用,他们的举动紧紧与人民群众相连,“桡夫子”的安危冷暖也揪住人民群众的心……这条河,水流湍急,险滩重重。共产党执政后,组织队伍,清理河道,炸毁巨石,并通过考核和挑选,把分散的船只组织起来,成立了“长丰运输社”,专司水上运输……
无论是参加或没有参加到运输社来的“桡夫子”们,依然循规蹈矩的按照祖训,按照惯例,很自然的从事着他们“桡夫子”工作时的状态,该脱时就脱,该穿时就穿,在和村里人比较时,“桡夫子”们煞有介事的说:“他们穿时我们脱,我们穿时他们脱”, “桡夫子”不脱不行啊,不脱不仅会伤害皮肤,而且还容易得“关节炎”呢,脱了沾水,上船就利水,不脱沾水,湿衣裤缠身,不病才怪呢……你们知道“桡夫子”们的生活状态吗,比起当地的村民来,说“媳妇子”讨老婆,大多都是娶的山外的姑娘,或者是娘家环境好一点的姑娘,要起屋的话,也比同龄人早喔……到了码头,喝酒划拳的、在外嘻笑打闹的,一问,都是“桡夫子”喔……他们的收入是略胜当地农民一筹的。
说“桡夫子”的生活,那只是表面现象,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我心中那永远的“桡夫子”了,每条船上有五个“桡夫子”,驾长、副驾长、头纤、二纤和三纤,由于技术的原因,“桡夫子”首先要从“三纤”做起,一级一级攀越,有的比如在河边上长大的小伙子聪明能干一年就能当上驾长,有的要两三年以后才能当上驾长,也还有终身没有当过驾长的。驾长的责任重大啊,船上客人和货物的安危,船工和船的安危,都在他的心中,在他的动作中,他首先要识别水性、掌控走向、技术熟练、会调动“桡夫子”们的每一个动作,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在神农溪上,从沿渡河到巴东,是走顺水,全长约30公里,能叫出滩名的有110几个,“滩”是一个连一个,且是个个急流险滩,处处惊涛骇浪,大多呈现40至90度角,遇到一个7、80度角时,全船“桡夫子”人人紧张,左行时,船一出滩口,驾长即把船艄迅速从左入水(深浅必须适度),眼看船就要冲上山崖,只见驾长脚蹬右弦,双手紧握船艄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左扳,头纤和二纤,同时用力,手撑竹篙,脚蹬左弦,把竹篙撑向山崖。并奋力一撑,全身腾空而起,船上的客人惊恐万状,惊叫声此起彼伏,此时为配合船头运行的船尾副驾那里也在拼死撑离山崖……刚过了一滩,下一个滩头就又到了…在滩上放滩时,二驾长有时还要跳到水中,用前伸的腿脚撑住船边的石头来减速,技术不到位,手脚不灵活,搞得不好,就会伤及腿脚……那个时候,没有通讯可言,上游下雨涨水,船行途中,浑然不知,山洪一到,全船覆没,真是悲惨之极……他们的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精神、他们的智慧和勇猛、他们驾轻就熟的技术、他们的配合默契……永远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转自《中摄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