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13 阅览数:2498
刚刚收鎚的华辰影像春拍表现不俗,创下了破千万的历史记录,值得一评。
本次影像专场有3个亮点:
一是江青的摄影原作首次亮相便拍出39万的天价,这幅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的坐像人们并不陌生,文革期间曾被印刷后大量发行。所以能拍出如此高价一是借了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光。有人认为是炒作,我认为是在追捧。但无论怎么说这幅摄影作品倒是原版银盐相纸硬通货,无法再生。加上尺寸18英寸够大,而且是手工着色工夫片,着色水平一流。至于说当年拍摄时一切都是手下人选好景、架好机、对好焦、上好卷、调好光圈速度,江青只不过去按了一下快门而已;更何况冲洗、放大、着色等均非江青亲自所为,怎么能说是江青的作品呢?这个提问其实很幼稚,就像包办婚姻一样,只要当事人不提出异议,旁人是无权提出异议的。此外,江青的知名度是世界级的,这一点我国所有建国后的摄影家们都望尘莫及,尽管包括我在内的行家们都认为江青的摄影水平实在是很低俗的,关键在于她没有受过摄影的高等教育,所关心的只是镜头前的那些事儿,但主席夫人的特殊身份完全可以压倒一切。更何况她以李进、大海、峻岭等笔名拍摄了不少反映所谓工、农、兵形像(其实都是经过挑选的演员)的摄影作品,几乎占据了当年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家喻户晓。于是将一批又一批没有多少文化的工、农、兵群众忽悠进来搞摄影,为政治宣传服务。人多势众、只以镜头前的那些事来论高低的“江式中国摄影”一直深入骨髓地影响到今天。历史就是这样滑稽,尤其在中国,无论对江青批得如何臭不可闻,可她在摄影界的地位却是无法动摇的。
二是民国摄影大师的原作几乎全部拍出,且价格飙升。如郎静山的《黄山后海烟云》,尺寸仅10英寸,竟拍出11万高价,同两年前相同尺寸的原作2万元流拍有天壤之别;而卢施福的作品以往根本无人问津,如今竟攀上4--6万高价;而首次亮相拍场的王小亭、高月秋、胡君磊等大师的作品均表现不俗。
三是早期名家摄影画册价格攀高,首先是约翰·汤姆逊于1870年左右拍摄的《中国与中国人影像》成交价竟高达40万元,很多人认为这本非摄影原作的印刷品画册价格高得离谱,可很少有人知道这是珂罗版印刷在当时首次印制摄影作品,不但完全手工,而且影像品质完全可与原版摄影作品比肩,且永不退色的重要意义。因此拍出40.2万完全物有所值,是和国际接轨的。而1935年由蒋中正题辞、赵君豪编的《东南揽胜》拍出3.56万元天价,往年仅售几千元,有藏友通过微信要我点评这一现像。我说很简单,因为《东南揽胜》的摄影作品插图均为郎静山、冯四知、吴中行、王劳生、陈谨诗、任天锷、赵君豪等大师以及“良友”摄影俱乐部成员所摄,而这些民国摄影大师的名字和作品在解放后的所有杂志、书籍、画册中几乎无法找到。
以上三个亮点,本人以为第一亮点有相当的人为和政治因素,未必能穿越今后的历史。而第二、三个亮点必将穿越今后的历史,而且价值也将不断攀升。
本次影像专场除了以上3个亮点外,还有2个暗点不能不提:
一是曾被猛炒的集体合影长卷照片几乎集体跳水,流拍95%左右。中国历史影像QQ群要我点评,我说摄影作品收藏的名家效应、艺术效应法码将越来越重,必将和国际接轨。集体照一非名家所摄,二没有丝毫艺术性可言,充其量不就几个名人而已。在国外影像拍场和画廊绝看不到此类东西(人家可能也根本就不喜欢拍此类东西)。
二是对当代摄影家们来讲应该是一盆凉水,因为事实再一次证明,当代“纪实”类艺术微喷照片彻底没戏。除了侯波、翁乃强各有一幅毛泽东的微喷作品拍出外,其余“纪实”类微喷摄影作品几乎全军覆没,尤其是侯波的除了《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漏网”外,其它6幅微喷作品均被挡在了鎚外。我在QQ群里很明确地指出:微喷只属于当代观念和新锐摄影,不属于所谓的“纪实”摄影,因太容易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