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5-16 阅览数:260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来看,高等摄影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摄影教育在目标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手段、教学设备和课程建设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现状
中国摄影的历史只有六十多年,摄影教育起步就更加晚了。中国的高等摄影教育,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开始,经过半个世纪多的发展,从无到有,在探索中求生,在寻求中发展。80年代初,顺应社会与时代的变革,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了摄影干部专修班,紧接着各大专院校的摄影大专班、专修班也相继兴办起来。90年代后,我国的摄影高等教育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办学规模逐渐正规、完善,办学层次也不断提高——从专科生到本科生,进而到硕士研究生。如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摄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开设有摄影系。步入21世纪,一些社会组织、企业、个人及国外教育机构都参与了办学。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中日合作的大连医科大学摄影系等。而民办摄影学院也逐渐形成了气候,如江苏的南方摄影学院、陕西的雨果摄影学院等,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一)专业教师数量不够,素质不高
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缺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社会中许多从事专业摄影工作并卓有成就者因为没有那个文凭,不能进入高校中成为教师。而学院型教师又很难给学生系统的理论和实用知识,许多院校的摄影教师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宣传部门的持相机者,完全是把照相与摄影混为一谈,
(二)办学条件不够完善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不少院校不顾自身的条件,在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硬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纷纷开办此专业,教学仪器设备的缺乏、实验室的不足加上对摄影教学规律认识得不够,阻碍了我国高等摄影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摄影教育缺乏自身特点
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直接衍生于照相,有的在光学照相的年代多少懂得一些用光、取景和暗房技术。什么逆光、反差、立体感等都有一些了解。顶多能照一些可称之为艺术照或人像、花卉特写镜头而已。但自从傻瓜相机出现,再到数码相机问世,那些看似玄而又玄的什么光圈、快门、景深、焦点都被高科技取代了。使原本残缺的教学思路进一步退化,觉得摄影人人都会,未必成为一种学科,缺乏自身特点。
(四)摄影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的摄影教育在近十几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同先进国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专业理论和教学思想水平仍非常落后。很多人还不曾了解到一张成功的照片的意境之美,政治内涵,社会学价值,人性光辉,那是要有高深的文学素养才能抓得住,表现得出来的。
(五)摄影教育层次单一
在我国摄影教育领域,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业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各层次之间应是“金字塔”式结构。但目前高等专业的摄影教育过于集中在照、剪、后期处理等技术层面,而缺乏对生活原型的再创作因而拍摄不出直指人心,有震撼力的创新之作。
二、深化高校摄影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摄影教育是技术性、艺术性、文学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市场定位,解放思想,内涵为主,逐步推进高校摄影教学改革;高职摄影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市场急需的服务于市场需求的职业摄影人才,更要突出技术性、实践性的培养教育,更要求提高人文艺术综合素质。这就要加大高职摄影教学改革的步伐。我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用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在信息时代摄影教学更需要创新教育理念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针对我国高校摄影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实施高校摄影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调整改进摄影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更新摄影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摄影教学内容,把握学科的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出高素质的摄影人才。
(一)找准高职摄影教学的准确定位
高职摄影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市场,为市场培养技能型的现代摄影技术人才,摄影教育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更新理念,调整专业,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而当前在高校的摄影教育中,传统的摄影教学模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进行影像成像、影像转换、影像贮存等方面知识、操作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影像与视觉表现及相关知识的课程训练,缺乏涉及人文素养方面诸如“史论”课程的培养,只重视摄影材料纯粹性把握的传统摄影教育观念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距离。我们要从视觉与传播的角度来把握摄影教育的基本构成,在思维方式更新的前提下,首先要考虑“摄影学”“社会学”“人类学”及“摄影史”等方面的知识在今后摄影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引入关于“视觉”(视觉心理,视觉表现,视觉书写和视觉解读能力)、“影像”(影像成像与转换的材料与技术)、“传播”(影像传播,影像审美经验的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应用技术,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界定关于“视觉”“影像”“传播”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操作,掌握图片剪辑、影像管理及解读影像的技能,既能够在影像的书写方面,从整体表现的角度上合理地运用影像的句型和文法,又能够以影像作为主体的视觉语言符号,将创作的理念表现出来。同时建立包括材料使用等较为彻底的理论架构,使学生能够在今后不同的领域里从局部的工作中汲取整体架构当中的营养,在未来的影像时代中以更强的个人能力去应对影像文化产业的需要。
(二)在摄影教学中体现和加强素质教育 市场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抓专业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摄影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综合职业技能,要求职业者必须能够从不同层次,用不同视觉去读懂社会,描写大自然,记录社会万象。所以,在职业摄影人的培养中,就要求加强对人的素质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如何在摄影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并落实到实处,根据笔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党实施素质教育的执著精神,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学理念上。二是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中。教学计划的修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紧紧围绕适应社会发展这一主线来设计课程。加强摄影史论、摄影基础理论的教学,并把第二课堂作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三是让学生们拿起相机,走入社会。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和表现社会的敏锐感觉和摄影能力。 (三)在高职摄影教学中突出与加强基础教育 高职院校摄影基础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对中国摄影教育是非常大的推动,没有摄影基础教育就没有中国摄影的未来。加强高职摄影教育的基础教育,必须做到: 首先,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四多”。1.多拍。摄影更多的是在现实空间的拍摄实践中取得经验和成功的,不能完全依靠书本上的描绘进行想象,摄影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去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进行拍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能用摄影的手段去表现,只有融入亲身体验,摄影的表现才能情真意切。2.多看。摄影是将现实三维立体空间的客观物象瞬间变化永久地记录在二维平面空间之中,将时刻运动的客观物象静止地表现给观众。时空的转换、动与静的转换,摄影人的眼睛在控制着一切。摄影基础教育应强调对学生敏锐观察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能使眼睛善于观察客观物象的不同面,客观物象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不同光影效果,不同拍摄角度下客观物象的不同空间表现,发现客观物象的鲜明特征和个性表现。3.多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更新越来越快,从传统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每一种照相机各有各的特点和功能,只有熟悉照相机,才能熟练掌握照相机完成拍摄任务。照相机的光圈、速度的设定,快门的控制在几秒内完成,拍摄的时间就在几秒——几千分之一秒内完成,如果手的操控速度缓慢往往会失去拍摄的最佳时机,而前功尽弃。4.多想。摄影基础教育应在强调熟练操控照相机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对客观物象多看、多思考、多分析的良好习惯。当面对拍摄物象时能够瞬间捕捉到物象的美感之所在,拍摄出具有主题明确,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拍摄前的思考是摄影作品成功的保障,摄影基础教育就是在学生们对摄影有初步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动脑思考、认真分析、瞬间把握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运用摄影独特的视觉语言进行交流。摄影的视觉语言包括两大部分:图形与色彩。在摄影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彩色摄影的训练。让学生在拍摄中,通过准确的视觉导向(指合理的摄影构图与视觉语言的运用)形成摄影作品的视觉中心(或称为趣味中心),吸引观众并引起共鸣,运用独特的摄影视觉语言完成摄影作品与人的相互交流。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摄影美学的教育,摄影美学在摄影基础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1.现代摄影中视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一幅完美的摄影作品,是由不同视觉形式要素按照一定的摄影视觉美的规律而组成的,同时必须具有独特的构思,摄影形式形态间的构筑、组合及超然的视觉美感。2.现代摄影中虚实对比产生的视觉美感和摄影画面意境的表现。摄影的虚实对比是通过光圈的大小、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物距运用来完成的。摄影这种独特的视觉表现正是摄影画面意境的魅力之所在。同时学生的不同文化修养和对美的理解将影响摄影作品体现的深度。 最后,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应将艺术学、艺术史、哲学、美学、视觉艺术理论、视觉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纳入到摄影的教育体系中,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作品拍摄,用设计的观念指导摄影,学生从开始构思到作品的拍摄、完成、装裱甚至展出,整个过程融入设计,运用逆向思维、借鉴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动感思维等现代设计的思维模式进行摄影的再创作,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和整体运作的能力。 (四)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 随着这些年来民用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迅速成为主流,使我们不得不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在高校的摄影教育中应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坚持摄影教育与培养与时俱进。不论是在新闻、纪实摄影教育中,还是在商业摄影教育中都应全方位地加强数码摄影教育。 数字化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实现的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摄影模式。对于传统摄影教学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只有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的教学内容,才能积极面对数字化革命的挑战。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而且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如著名的布鲁克斯学院在第一年的基础课程中,加入了数码知识和数码图像设计课程,第二年设置了“数码转换”课程,让学生了解由模拟信号转至数码信号对提高影像质量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课程使用数码相机,以提高数码摄影的技能。这些数码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平面静态的摄影领域,还包括电视图像和电影技术等,突出有关数码摄影的各种方法、理论和应用。只有高度重视数码时代的摄影教育,让学生在数码影像、电子预印、网页设计、多媒体和电视与电影制作等方面进行学习,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及时适应各种传播媒体、书刊杂志等领域的工作。由此可见,当代摄影教育,尤其是高职摄影教育的关键之一还在于跳出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加大视觉传播类课程的设置力度,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改进教学方法,适时地增加如《数码摄影》、《Photoshop》等数字化影像课程。充分利用各类相关学科尤其是视觉媒体类学科的优势,形成综合性的教学师资和相关环境,同时和各类应用型单位密切配合,及时吸收最新的媒体应用等发展信息并且借助这些单位的第一线人才,充实和调整整个师资队伍的结构分配,形成适应高职摄影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道路,建立应用技术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更为实际的基础条件。 |
我国高校的摄影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摄影教育,应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更新摄影教育艺术理念、观念,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摄影艺术人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建利.关于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9.
[2]李毅.中国摄影教育定位的思考.中国科教,2005,1.
[3]刘文.试论摄影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大学时代,2006,4.
[4]于峰.浅谈高校摄影的基础教育.教育导论.
[5]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
[6]肯尼思·科布勒.美国《新闻摄影教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刘智海.基础摄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8]宿志刚主编.《镜间对话》——与当代摄影师、艺术理论家的对话,吉林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