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18日,第三届#纵目摄影双年展# 在成都梵木艺术馆开幕。快拍快 拍网访谈记者娌娌飞抵成都,请看她的图文报道,相关摄影师的深度访谈请关 注后续。
没能赶上开场的热闹场面,等我第二天到现场看展的时候,人群早已转至讲座 区。本次展览汇聚了以川籍摄影师为主的28位当代中国优秀青年摄影师的优秀 作品。 这是个不大,但足够丰富、精致的摄影展。走得不累,也不那么轻松,因为每 个展览面前,你总要停留那么些时候。
低调而有实力的川籍摄影师向来是一个有意思的摄影群体,按照阮义忠等几 讲座老师的说法,他们目的纯粹,他们技术精湛,推物及人,他们应该有着 川人共有的美好品质……
好吧,废话不说,看展览啦!哦,还有展览形式,不得不说,在影像内容品 质相当的前提下,形式有多么重要。一面墙,一个展览。有时像一支轻松愉 悦的小夜曲,有时像一首爆发力极强的摇滚乐,有时又是一曲庄严肃穆的圣 歌……这就是形式的魅力吧!
好,跟着图片逛展览,先来看梵木艺术馆6个展厅的第一个。
进门第一是阿斗的作品。这是个不苟言笑的摄影师,感觉很不太好打交道。作 品如人,同样很酷,你可能未必能读懂,当然也未必需要读懂,就像你未必能 读懂每一个的心。
颜长江说,阿斗是他非常欣赏的摄影师,欣赏他的作品中的力量感,这种力量 感,您感受到了吗?至于我,最好奇的倒是这批照片表面那种磨砂效果,以及 如此表达的原因。
2012年的三影堂大奖获得者张晋继续着他的《又一季》。通过画面,你能感受 到他内心的微调,不知有了哪些新思路。你也能发现,他比以前更擅长面对展示 自我的那面墙。
夏楠的《女人》记录了她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女性。夏楠并非专业摄影 师,这位资深的《生活月刊》文字编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写给罗伯特·弗兰克 的那封邮件。挚诚恳切的言辞最终打动了那个以一本《美国人》改写摄影历史 的大师罗伯特·弗兰克。这场成功的危机公关成就了那本关于摄影大师弗兰克的 特刊。
陈春林作品: 《相》
马岭作品:《九歌肖像》,这是摄影师与台湾云门舞集能量交换的见证。九歌 是先民的神话,舞动复活,是街头狂野的少年,是在爱情里忧伤的女神,舞者 不是角色,舞者就是自己。九歌肖像,一动一静,动是舞,静是人。动静之 间,是呼吸的节奏。
罗明义作品《已搬离的“420”宿舍》,420厂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 业之一,现在已全部拆除。他们曾是社会主流群体,现在优势消失,他们陆续 搬离……衣服、沙发、皮箱、海报……,丢弃的时间,是多么不同,他们变成 了镜子,可以被看见,被不看见。值得一提的是,罗明义的作品《青年路上的 人们——迷失的欲望》曾获2010年连州摄影节大奖。
齐鸿作品:《戏剧·山水》,说实话,无论是戏剧,还是山水,都是我所欣赏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精髓要义。我挺担心这些称为某种符号为那些根本 不懂的人所利用。在几个地方都看过这组作品。
张晓作品《信封》,一面墙,400个信封。在媒体圈,会收到各种信封,里面 是红包、车马费、误餐费,有些能收,有些则不然,这是作者在重庆做摄影记 者的三四年可以收下的400个信封。
苏晟作品《中国式童年》,讲述一群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幸福少年”
曾翰作品:《酷山水-汶川震后图》,以西方的摄影观察描绘中国的山水。
张克纯参展作品
可能看得有点累,好吧,中场休息,介绍介绍这个鸟语花香的艺术展区吧! 梵木艺术馆是一个花木葱茏、清幽雅静的小院落,院中心几株细长的树错落 交织,间或随意摆放着几张桌椅。夏夜,这必是闲坐喝茶聊天的最佳去处, 展馆主要分为六个展厅,刚才是前三个展厅的主要作品。
发几张现场图感受下。
接下来继续后面三个展厅
孙彦初作品《沉迷》
骆丹作品《素歌》
冯立作品《白夜》,生猛依然如冯立。从一名公职人员投身做自由摄影师的 冯立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小的时候经常被有精神病的奶奶抱着,大家看奶奶 的眼光都是那种犹疑而充满敌意,他甚至能感受到那些人将石子投向奶奶后 背的声音,那种眼光他终身难忘。于是,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出现了那些 眼光。通过这段经历,相信大家会更容易理解摄影师,任何事情皆有因果……
王轶庶作品。南方周末摄影记者王轶庶的手机作品拍得非常棒,强烈推荐手机 摄影控,尤其是那些喜欢报道摄影的童鞋。很奇怪,很多新闻报道摄影记者的 非报道照片有一种特殊的风格,纪实与艺术相融的结果吧!
上楼进入另外一个展厅
上楼扶手左边是塔可的作品《尘芥》,印象特别深的是作品把图片做得特别特 别小,莫非有意与标题吻?
前言大意:微小琐碎的瞬间其实更接近生活本身,当中蕴含朴素的美丽和关照 我们心灵的力量。
上楼梯右手边是李俊的作品,这位在今年三影堂大奖中独占鳌头的摄影师,精 瘦而精神。李俊在这次的摄影展有一个讲座,我晚到错过了,据说他从头到尾 讲了他对时间、对死亡的认识与感受,介绍了对他影响非常深的艺术家,但等 到讲自己的作品,就结束了……印象最深的是他居然在最后的面对面交流时, 手中拿着一把“小折扇”……
颜长江作品《一次相聚》,是一两则影像日志,又好似一场行为艺术。字太 小,只能多拍几张。颜长江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艺术、摄影,不管什么媒介, 首先要感受自己的内心,随心而动。
江边的四幢楼,长江之子对此有特殊的情愫。
杨怡作品《白羽》,我不太明白这组作品,但我为作品整体带给我的力量而 感动。
单飞鸣作品《橡胶树》。来自杭州临安的摄影艺术家以自然环境异化隐喻社 会环境的异化。
柳迪作品《Animal Ragulation 》,表现中国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与 社会产生的冲突。在他的想象中,这些动物成了城市日常生活中拥有主导力的 角色。
孟瑾、方二作品《爱情宾馆》,以摄影为媒介的当代艺术。
下楼去,进入最后一个展厅,曲折前行,好奇好玩。
木格作品《薼》,依旧关注生活中的微小,能从微小物中感受美并且传达,是 一种功力。
黎朗作品《父亲》, @曾翰 讲座:"黎朗是我最欣赏的摄影师之一,他的作 品像阵阵微风般舒畅。参展作品<父亲>,来自于他在父亲临终前帮父亲洗澡 时拍下的影像。每张作品上密密写下他父亲在世的每一天日期,写一幅作品耗 时半月…我很欣赏他这种纯粹围绕自己内心的生命体验而摄影。
刘珂、晃晃作品:《冥想的石头》没太仔细看说明,一下子这么多前言也头晕, 但喜欢这标题与简单舒服的影像,足矣。
张晓明作品《向北》,陕西籍摄影师,胡武功作序《碰巧的次点,直觉的随意》
除梵木艺术馆之外的另外一个讲座区位于几公里外的东郊记忆,一个由工业区 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青的最佳去处,似乎每个城市都有这么个地 方),成都影像艺术中心位于其中。两点一线,集中高效。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