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悦 发布时间:2013-05-27 阅览数:2611
美术馆里拍照,你是否曾经受到过阻拦?对于那些让公众敞开拍照的美术馆来说,保安员的工作显然轻松很多,比如,他们就可以去观察,到底哪幅画儿最受瞩目。MoMA的一位守卫认为,梵高的《星夜》是被观众拍得最多的作品。
MoMA是美国为数不多可以让观众散欢儿拍照的美术馆,这里大多数区域都可以拍照。不过,这个不能拍照的禁令,在很多美术馆都开始松动。最近,艺术新闻的记者Carolina A. Miranda特地就此现象撰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美术馆拍照?》(Why Can’t We Take Pictures in Art Museums?)
文章提到,观众拍照这件事儿实际上已经越来越难管了,他们人人手持小型偷拍设备(手机啦),随时都会趁你不注意啪嗒一下按一张,这让保安一个个无不精疲力竭,也会影响在场观看作品的观众的情绪。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美术馆都有自己的社交帐号,根据一项最新的调查,美国1200家艺术机构中,大概有百分之97都有自己不同类型的社交帐号,就拿MoMA来说,它在facebook上有一百三十万个跟随者,会把布展的过程都在上面直播。
这就让观众感到困惑了,美术馆自己都这样大起底,那到底有什么是不能让他们拍的呢?
而美术馆也觉得有点儿憋屈,他们其实也很想在这些社交帐号上和观众互动,要是他们能够发来自己的现场照片,场面该有多热闹!
不能拍的禁令主要是版权问题,兴许会有人拍了照片拿回家在网上开个商店卖?(噢,不,谁会这样干,谁又会去买?),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商业使用的打算。当然,有些展品不能用闪光灯拍摄,是出于保护展品的需要。
上面这篇文章指出,美术馆必须让观众拍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文化氛围的变化,因为人们过去可能是展览之后围坐在一起讨论艺术品观感,而现在这项工作都已经在各种社交网络上进行了。哈佛的一位学者 Lawrence Lessig指出,人们面对艺术品已经从一种“被动的等待的状态” (“read-only” culture)转变成“主动的参与的过程” ( “read-write” culture),这种对艺术品的再次创作,通过拍照这个行为展开第一步,这和古时候人们对艺术品展开素描差不多。
在我看来呢,以上这种说法,对于不少观众来说还有些要求太高。复读和复写这个层面,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还并非是他们要拍下艺术品的主要目的。拍照在过去是一种证明与仪式——我来了,我看到了,确认此事曾经存在;而在现在,则更像是说话——我要和你说啊:“我来了,我看到了。” 所以,禁止拍照就相当于禁止人们说话,你说这该有多让人心头不爽!
不过,下面我要说一件让我自己心头大不爽的事情。那个几乎所有地方都让人拍照的MoMA,有时候会有一两个展览不能让人拍照。我一次就遇到一个,在以挪用别人作品出名的Richard Prince的作品前面,竖着一个不许拍照的牌子(整个摄影展都不许拍照)。这真的是一种极大的讽刺,Prince的牛仔照片是挪用(翻拍)自别人的版权作品,他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创作了自己的作品。那么,他现在又有什么权力禁止别人再去尝试挪用(翻拍)自己的照片呢?
和几个朋友讨论这个事儿,摄影作品不让拍照,是因为美术馆的策展人或者是照片的作者认为,这些照片比绘画更容易被人盗版么?如果是这样,他们更要想一想这些照片能够挂到墙上的理由。油画作品,翻拍者根本夺不走它们的肉体与魂魄,那么,恐怕只有那些同样不能被轻易窃取灵魂的照片,才更适合挂到艺术馆的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