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6-06 阅览数:2901
媒体上的大多数照片都与新闻无关,它们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感到视觉上的愉悦。我无意指责这种现象。这里要说的是新闻照片,它们出现在媒体上,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应该受到职业标准的严格限制,且有 伦理的边界。可惜,媒体的伦理边界经常被践踏。最近的例子是河南媒体发表的一组桐柏县小学生的照片,她们是一起教师性侵案的受害者。我的意见很明确:即使得到了监护人同意,发表这些照片也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这组照片的视觉语言极其粗鄙。这种粗鄙是无法克服的,因为摄影师受制于一个根本的矛盾——— 在一桩关于小学校园性侵案的照片里,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孩子的身体,而她们是新闻业竭力呼吁社会公众加以保护的对象。有经验的同行都知道,类似采访需要极其谨慎。不管是谈话、写作还是后期的编辑制作,都会时时刻刻感到一条看不见的界线,束缚记者和编辑的发挥。这不但是出于职业的审慎,也是出于伦理的自觉,因为记者和编辑不得不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防止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上。在这个特殊的案例下,拍照却根本无法做到必要的审慎。
已经发表出来的照片中,有几张是在狭窄的室内拍摄的,这意味着记者差不多要把镜头戳到孩子的脸上。发表出来的照片,大多以她们的身体为主体,要么是背影,要么是肢体动作的特写,编辑唯一的努力是尽量不让她们的面部出现在照片上。这是远远不够的。
最恶劣的照片拍摄于桐柏县中医院,也是此次事件中流传最广的一张。在等待接受身体检查的过程中,几个孩子蹲在墙根,身体躲在伞下。照片是俯拍的。我立刻想象到当时的情景,不由得为自己置身的行业堕落到如此地步感到愤怒和恶心。
不止一家新闻网站的编辑在微博上推荐这张照片。我能想象他们推荐的理由。摄影师拍下这张照片,编辑发表它们,都是因为画面传递了这样一层意思:这些孩子因为过去的遭遇不敢见人,她们迫切要做的,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地方政府介入调查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要保护这些孩子的隐私,家人和医院同样如此。她们在开放的公共环境里等候检查,遭受持续的二次伤害,不得不缩在墙根,用伞遮挡身体,也挡住别人的目光。问题是,谁让她们感到恐惧?她们要挡住谁的目光?离她们最近的陌生人就是摄影师,还有他的相机。她们无处躲藏。
更恶劣的是,躲藏正是摄影师想要的画面。网站编辑推荐这张照片的时候,他们在消费孩子的恐惧。
我并非在评论这组照片高于或低于专业水准,而是说,这组照片的存在是对专业一词的嘲弄。所谓专业,乃是出于价值观和技术原因而审慎行事。换句话说,专业意味着,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从业人员必须自我克制。拍摄、编辑和推荐这组照片的人,自始至终都缺乏审慎和克制。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毫无自觉,反而沾沾自喜。他们滥用了公众对媒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