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6-07 阅览数:2549
每次被人问到为什么要出国学摄影的时候我都会说是为了多学一些理论的知识。不过被问到出国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是开阔了眼界。说起来眼界是个很虚的词,如果要我解释我只能说见到了很多新的、不一样的东西,我可以举例说明,但是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会,恐怕说再多也没用。当初选择去纽约有一部分原因是,王博说,环境很重要。上了一年学之后回头看,我很庆幸做了这个选择。
到北京之后看的第一本书是李楠老师做访谈的那本《影响》。也许是和这本访谈录里面选择的摄影师有关,以50到60年代生人为主,拍摄的多是纪实类题材,所以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一提到“观念摄影”这个词就对之嗤之以鼻,认为观念摄影太过浮躁没有内容。而在这背后的潜台词是,摄影只分两类,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在国外的这一年当中有这样一个体会,大家很少会给一个东西下定义,尤其是非纪实类题材的摄影作品。在看出国时候带走的《摄影艺术论》里讲到当代摄影时,对观念摄影的定义为摆拍式的或者合成类的照片。这个定义未免狭隘了。如果说起源的话观念摄影来自对行为艺术的纪录,也就是说行为本身的意义大于摄影的意义,所以也有人觉得这一类的摄影作品不应归在摄影的范畴之内。这也就带来了对“什么是摄影”的讨论。个人以为摄影在当下已经成为一个很宽泛的定义,可以说它是基于图片(图像)的一种艺术手段。Thomas Ruff作品的发展路线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摄影定义的变迁。他在纽约最新展出的作品是他从NASA网站上找来的火星照片,将原始的黑白照片转化为彩色,并且以3D的形式呈现。Man Ray的物影摄影,Jeff Wall的电影式摄影,Thomas Demand的模型摄影……是不是相机拍的,是不是摄影师自己按的快门,甚至是不是摄影师自己的照片,在这些作品中并不是关键,是不是摄影?我想他们也并不在意。
ma.r.s.01 Thomas Ruff
在出国之前我会喜欢看近些年很流行的“城市景观”类的照片,而出国之后我更喜欢看“新”的照片。这个新不是指内容上的新,而是在表现手法和摄影语言上的新,如果把这些照片拿到国内来看,可能也会被批评为无聊的观念摄影吧。比如 Penelope Umbrico,比如Christopher Williams,再比如Adam Fuss。回过头看《摄影艺术论》里面对观念摄影所下的定义,其实是基于我们能够看到的“观念摄影”的作品而来的,比如王庆松的大幅摆拍,比如缪晓春的合成照片。观念摄影是一个很大的词,就像后现代主义一样,所有乱七八糟看不懂的艺术品我们都可以冠以后现代主义之名。先前看过一个评论家写的文章里提出了一个叫做“off-modernism”的概念,大义就是说我们现在把一切非现代主义(modernism)的东西都称作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线性的传承。而实际情况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遍地开花的现象,无法归纳出一条明确的发展线路,所以他用了“off”这个词作为修饰。我们现在对观念摄影所做的也是相似的事情(还有另一个词是先锋)。
Adam Fuss UNTITLED, 2003
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摄影作品已经很难被定义为何种风格(流派、主义),而且越来越多的作品已经很难被定义为“摄影”。个人以为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坚守纪实摄影的人坚守的是两个词,纪实和摄影,在这里的摄影更像是独立于当代艺术之外的一种媒介。而当我们想把摄影放进当代艺术进行讨论的时候,媒介已经不是重点了。现在的艺术品越来越模糊了各种媒介之间的边界,你用什么来做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所用的手段是否能够表达出你的想法。摄影本身是一种很局限的媒介,它的独特之处也正是它的局限所在。这是一种二维的媒介,抛开解说的文字的话,它只有一个层面的空间,而视频,雕塑,装置这些所能够带来的维度是更多的。这也说明了如果你想用摄影来表达好一件事情的话,它的难度会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大,这是门槛,也是挑战。我所在的SVA的这个专业叫做摄影、视频及相关媒体(Photography, Video and Related Media),说白了,你在这里做什么都行,你如果想画画想做雕塑都可以。SAIC的MFA在这一步上走的更远,不分专业,只挑导师,所有课程都能上,至于作品属于哪个范畴,无所谓。我想这应该才是对待艺术更好的方式,别把自己限定死了。
回来再说说所谓观念摄影。看到国外的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之后就在想为什么在国内没有人拍这样的东西?就我目前的认识来说,我觉得原因还是在历史传承上。虽然Peter Galassi做的Before Photography的展览遭到过Institutional Critique的质疑,一定程度上他的逻辑还是说得通的。根据他的观点,摄影的产生来自于西方绘画的发展。中国的绘画传统是写意不写实,所以摄影在艺术上没有立足之地。西方的艺术发展道路是从具象走到抽象,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极简主义,还是有一条相对清楚的脉络,在西方摄影史的发展上往往也能在其他艺术种类里找到来源,抽象摄影和抽象画之间的关系,观念摄影和行为艺术之间的关系等等。但在中国,摄影的发展没有太多的历史可以借鉴(可能唯一一位从中国艺术里面吸取养分发展出独特风格的就是郎静山了)。而当我们从西方的模式中借鉴时就很容易变成单纯的模仿,因为这不是自然发展出来的。
喜欢看新的东西不是说新的东西外国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而是想要看到摄影在向哪里发展,有哪些是能够去做的。摄影的边界一直在扩展,不用相机的照片,真实场景模型的摆拍,挪用他人的照片,直接截取谷歌街景的照片,拍出来无法分辨是画还是照片的抽象照片……以前常看到摄影语言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现在的理解很直白,语言就是怎么说话。能说的东西一直在这里,总用一种套路去说难免让人厌烦。而我理解的“观念摄影”,实际就是在寻找另一种表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