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06 阅览数:2828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带动手机应用软件、图片分享平台Instagram迅速蹿红。从利比亚战乱到飓风“桑迪”来袭,一连串重量级的图片报道又一次将Instagram推进了观众的视野。 2012年10月29日,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海岸,仓促间,《时代》杂志摄影总监基拉·珀拉克联络了5名摄影记者,给予了他们登录该杂志在Instagram的账号权限,使得他们可以绕开图片编辑直接进入该杂志的影像社交平台。这种利用Instagram报道突发自然灾害的创新模式,使得照片呈现“给观众的速度比任何通讯社都快”。无独有偶,今年“4·20”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摄影师也依靠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及时发布手机拍摄的震区照片。
拍摄自由灵活
执行飓风“桑迪”拍摄任务的5名摄影师——迈克尔·克里斯托弗·布朗、本·洛伊、艾迪·卡什、安德鲁·奎尔蒂、斯蒂芬·威尔克斯,其中4人都主要依靠智能手机进行拍摄。这种报道模式对于洛伊和布朗来说,可谓驾轻就熟,因为他们早已开始通过手机记录世界各地的冲突事件。他们一致认为,智能手机为新闻报道增加了灵活性和自由度,可以使他们更加接近被摄体。
布朗获得的第一个纯智能手机拍摄任务,是为《时代》的移动技术刊物记录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旺达和乌干达。他只带了3个手机,没有带任何摄影器材。洛伊也曾借助苹果移动应用软件Hipstamatic拍摄照片,刊登在《纽约时报杂志》上。
手机在拍摄一些突发事件的混乱场面时凸显优势——设备负重轻、体积小,可以忽略感光度、快门速度、光圈等技术指标,营造了一种信手拈来、“自然释放”的拍摄体验。
发布及时便捷
2012年11月,三星第一次将Android 操作系统和蜂窝天线纳入Galaxy便携相机;紧随其后,佳能推出了一款具有Wi-Fi和内置共享工具的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EOS 6D……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助理教授、荣获艾美奖的多媒体记者、手机摄影行家理查德·科西·埃尔南德斯(Richard Koci Hernandez)认为:“这种(相机与网络之间的)连通性将成为常态。”
其实,埃尔南德斯很早就开始接触iPhone摄影和社交媒体。2007年,时任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摄影记者的他,购买了第一代iPhone手机从事拍摄工作。在他看来,这“意味着不需要携带笔记本电脑,方便极了”。
今时今日,埃尔南德斯在Instagram上拥有超过16万的关注者,他的黑白街道影像也遍地开花,从纽约时报的Lens摄影博客,到《国家地理》在德国出版的《iPhone摄影》(iPhone-Fotografie),使其成为与布朗等人并驾齐驱的五大著名iPhone摄影师。
Instagram衍生行业
影像领域的每一名参与者——艺术家、新闻媒体、跨国品牌——都在想尽办法争取越来越多的零散观众。此时,吸引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和照片分享平台正是赚钱的好机会。埃尔南德斯透露,“各大汽车公司、服装生产线和酒类品牌已经多次联系我,寻求手机摄影(营销)的专业意见”。
2011年,当时还是纽约大学学生的利兹·伊斯维恩(Liz Eswein),在刚刚起步的Instagram上注册,用照片展示这座城市。世界各地的人们喜欢、分享、评论伊斯维恩的快照,她很快意识到了这个用户名的内在价值。此后,她的关注者迅速增长到了成千上万。纽约当地的一些品牌也开始关注伊斯维恩,请她策划移动营销平台,并在她的影像作品里做些“软广告”。
2012年,23岁的伊斯维恩与布莱恩·迪佛(Brian Difeo)、安东尼·丹尼尔(Anthony Danielle)联手,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规模庞大的粉丝群,创建了移动媒体实验室(Mobile Media Lab),帮助企业开发Instagram平台的营销空间。公司刚一成立,就携手三星策划了营销活动。近期,他们的工作覆盖了纽约时装周中的卡诗(Kérastase)以及美国网球公开赛里的依云(Evian)。此类利用简单工具获取优异影像,吸引网络受众,并最终在智能手机摄影领域打拼出一番天地的例子比比皆是。
手机影像的审美
手机摄影需求的激增带动了相关产品的开发——滤镜、数字相框等效果模式开始在影像分享软件中广泛使用。虽然它们主要用于掩盖低画质的缺陷,但也成为手机摄影一种新的审美体验。
老牌体育摄影师布拉德·曼金(Brad Mangin)利用iPhone和Instagram拍摄了棒球春季训练和常规赛,其中18幅照片刊登在了2012年7月23日出版的《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上。智能手机的简便性和创造性,使得曼金摆脱了专业相机的负重束缚,也为他的摄影作品开拓了新的审美视角。
随着手机摄影队伍的不断壮大,曾担任过艺术总监的蒂姆·杨(Tim Young)也加入到了iPhone摄影师行列。准确地说,他在使用Instagram分享照片前,从来没有真正拿起过相机,但是iPhone却让他在摄影界大显身手。杨的两幅作品还入选了第一届国际iPhone摄影秀。此后,他获得了更多的展览机会和拍摄任务。
服务条款引争论
不久前,Instagram宣布要修改其服务条款,其中最具争议的是如何理解“在不经过摄影师同意或没有补偿的情况下,Instagram及其母公司面书可以使用或销售用户照片做广告用途。”这引得用户,尤其是知名用户的强烈不满。这迫使Instagram首席执行官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在24小时内发布博客澄清,“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打算出售你的照片”。紧接着,斯特罗姆宣布,“我们正在将该部分内容恢复为2010年10月推出这项服务时的原始版本。”
所幸,此次博弈结局喜人,公司听取用户意见,继续使用该服务条款未作修改。近日,为了重获用户“芳心”,斯特罗姆宣布在软件中推出一项全新的影片分享功能。只要短片录制时间在15秒之内,便可上传、分享给大家,并有13种滤镜效果可以使用。然而,在这由“社交网络”和“即时发布”所主导的时代,类似的博弈还将层出不穷。因为Instagram是一个强大的发布工具,但它更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影像价值广阔
《时代》杂志的摄影团队采用智能手机来记录飓风“桑迪”,其原因与众多青睐Instagram的影像从业人员有些相似: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方便、快速和网络连接性主宰了今日的影像,而报道的广泛传播也将使媒体和受众获得双赢的局面。
有关“桑迪”的摄影模式还仅仅是一个试验——第一次尝试使用该平台报道这种规模的重大新闻事件,但该报道占据了《时代》网站当时一周流量的13%,并创造了历史最高流量。而这种拍摄与发布方式的变革,也有可能改变职业摄影师的拍摄技艺、照片主题、互动方式,甚至是图片销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