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摄影家协会 发布时间:2013-09-21 阅览数:2490
数码与传统摄影面面观 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关系我的理解是,前者取代后者成为主流(请注意主流二字)无庸质疑,并且时间不会太长,也许传统的彩扩店大把大把挣钞票的日子已不会太久,满街的彩扩店迟早要经过一个整合的过程,形成为数不多的多功能的商业图片加工企业及其遍布大街小巷的连锁店铺,因为到那时人们(包括专业、业余和普通民众)手中大都拿着的是DC或更先进的数字化影象记录设备,自家的个人打印设备也相当不错了(其实,现在已经很逼近传统照片的输出效果,某些指标甚至已经超过了传统照片),而且由于出片成本的降低,只有大量出片或有特别的需求人们才会去图片社扩片儿。 当然,数码影象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传统摄影、照片制作方法的顷刻消失,彩扩店老板也不一定真的无事可做,这正如钢笔、铅笔、油(水)珠笔等现代书写工具被广泛应用后,毛笔这个传统的书写工具仍然会被书画艺术界的朋友所珍爱;渔网取代渔竿成为猎捕的主要工具后,钓具却依然生存着和不断地更新,垂钓的感觉是渔者所永远都不曾体味得到的。但不管怎么说,用毛笔作会议记录恐怕是难以成事的,墨守成规、翻着老黄历岂不叫人贻笑大方?其实,谁取代谁成为摄影技艺的主流工具已不那么重要了,因为那仅仅是一个手段而已,新旧更迭是事物发展永恒的规律,关键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不断追求传统摄影与影像制作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和意境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代同步地掌握前沿的现代摄影技术、手段和应用技巧。数码技术对传统摄影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不少人对它的神奇津津乐道,蔼于言表。但过多、过重地看到它的负面影响的人也大有人在。其实,使用数码技术手段拍摄和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本身无可厚非,包括那些看似随心所欲地把一些“烂片”造就成所谓的“上乘佳作”人们,也不能否定他们是在创作,只要人们还没有忘记“好作品是拍出来的”这条真理;只要我们还没有脱离生活这个创作的源泉,去发现和攫取一个个美丽的瞬间,“狼来了”又何言可怕呢? 摄影与影像制作应该是两个概念,正如种小麦和做面包一样。摄影是对现实特定视角的发现,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数码的手段,永远是“减法”运算过程,只不过数码器材地运用使得我们获取图象变得更加直观和便捷罢了,既便将我们掌握了比现今数码更加先进的技术,我们却依然不可能摄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事物。人们喊“狼来了”,主要是担心数码技术在图象后期处理中的滥用,这也不无道理。因为数码时代的摄影作品变得更加真假难辩,更加令人叹为观止,更加含蓄和抽象,尽管如此人们的创作灵感仍然源于现实生活,只是这样的作品恐怕已不能叫严格意义上的“摄影作品”了,叫“图片”更加合适。数码技术的魔法并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其实“狼”早就来了,上一个世纪人们不就在为某些大师级摄影家的暗房制作拍案叫绝吗?文革时期被偷梁换柱的所谓新闻图片也不是屡见不鲜吗?关键是(借用网友“小野”的一句话)――“数码不误人,人自误”,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还是悠着点儿。 竺楠 nnn9320@sina.com 2003.6.8 。。。。。。。。。。。。。。。。。。。。。。。。。。。。。。。。。。。 “晨雾”语录:我如果使用尼康F80+标头+柯达100VS胶券,拍出来的片子肯定比这张片子好,如果我们把片子放大到16寸以上,那差别就更大。如果把你这张片子放大到30寸将会是惨不忍睹。 还有,你没有发现人像的额头和肩头是惨白一片?包括人像脸部的高光部分。 区区310万的数码相机怎能和达到1500万像数(100度的负片)相比?更不要谈可以达到3000万像数的反转片了 。。。。。。。。。。。。。。。。。。。。。。。。。。。。。。。。。。。 “竺楠”观点:哈哈!我不是否定传统器材,包括“尼康F80+标头+柯达100VS胶券”的拍摄质量,请注意S602是只有1/1.7英寸310万象素的低端机器呀!且不说现在已有千万象素级的1:1感光面积的数码单反,即便非要拿只有300万象素的数码“业余选手”出来与现已成熟的恐怕已是终结者的所谓“1500万像数(100度的负片)”甚至“3000万像数的反转片”去比的话,试问“放大到16寸以上”的传统相纸的分辨率是多少,通过镜头曝光(衰减)表现的细节还会有多少?恐怕不会有3000万象素吧?其实数码相机的CCD象素与传统胶片的象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CCD的每一个象素捕获的信息远比传统胶片的结像点(所谓的象素)丰富的多,它可是实实在在的300万象素呀!而传统摄影尤其是使用负片,还要受到冲洗、放大和相纸设置操作人员的影响(质量的衰减)。其实数码放大到30寸“将会是惨不忍睹”吗?非也!理论上插值以后的数码照片可以无限的放大,而且不会有任何的损失,只是照片的尺寸与我们对它的观看距离成正比而已。我不敢想象,一幅巨幅的广告片大家一定要用300DPI的清晰度去打印、用观看5寸片的距离去评价。当然,现在年轻的数码器材与已有百年的传统摄影器材还有差距,正如一个呀呀学步的稚童,超越其父辈只是时间的问题。 谢谢“晨雾”参与讨论!另外说明一下,我之所以选用一个低端器材来讨论只是想以小见大,并不是因为它有着无可挑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