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3-10-19 阅览数:2858
古籍善本摄影书的收藏
(首发于《摄影世界》2013年10期)
2012年6月4日,“过云楼”珍藏在北京拍出2.16亿元的价位,并出现了一场“国家优先购买”的争夺,引起了社会对古籍善本价值和收藏的关注。早在2006年,一本出版于1873年的《福州和闽江》(Foochow and the River Min)摄影集在纽约苏富比(Sotheby's NY)拍出了18万美元(时价约135万元人民币),去年在欧洲的拍卖市场传出34.5万欧元的成交纪录,这应该是最贵的中国摄影画册了。
华辰影像在2009年推出“中国摄影史重要古籍善本书”拍卖后,一批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所“遗失”的摄影古籍善本陆续浮出,其中不少以图像史料的面目出现于收藏市场的摄影集,实际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品的属性,在中国的摄影史、视觉艺术史、中外交流史,中国美术史、传播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
摄影书出版网站总监琼克·柯尔伯(Joerg Colberg,The Independent Photo Book)认为“一本优秀的摄影书,需要不同元素,如照片、编辑、排序、设计、构造等等整体的和谐。一本好的摄影书就是一件艺术品,”
收藏摄影书,第一注重摄影家的艺术成就,其次是图书作为艺术品的属性,加之发行量、出版年代、版本、品相,有无作家签名以及被收藏的历史等诸多因素。以创下300多万成交记录的《福州和闽江》为例,作者是拥有“摄影的马可·波罗之称的”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他因出版有《中国与中国人的画册》(The Illustration of China and Its People)和《伦敦街头的生活》(Street Life in London)而成就为摄影史上“纪实摄影前驱”。据苏富比拍卖行所介绍,《福州和闽江》一书当时共出版有46本,目前有案可稽不过十本,大多收藏于欧美的各大博物馆和图书馆,目前国内尚无收藏纪录。其次,《福州和闽江》是目前出现在收藏市场上最早的中国的摄影画册,采用碳素(Carbon Printing)印刷照片,在收藏市场上等同于版画,具有复数艺术品的属性。由此可见,《福州和闽江》因以上众多因素,而具有了很高的艺术品收藏价值。
最精致的摄影书《扬子风景》。1926年出版的《扬子风景》(THE GRANDEUR OF THE GORGES)是目前笔者见到的装帧最为考究、设计最为精美的摄影书,彩色织锦封面,内收图片50帧,其中包括有手工上色的原版银盐彩色照片12张,其他为印制于影写纸上的图片,全部手工粘贴在已经预留有印刷外框的空白页中。作者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1875或1876-1941)是中国摄影史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风光摄影大家,自1899年来华到1941年在上海去世,一直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商业活动。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摄影师,曼尼坚守着传统的湿版摄影工艺,同时受到19世纪末画意摄影的影响,他善于采用侧逆光拍摄,十分注重光影的层次与质感,作品呈现出朦胧而细腻的独特美感,极具个人风格。除此以外,唐纳德·曼尼还出版了相当数量、极为经典的中国题材的影集,其中包括《北京盛观》(The Pageant of Peking,1920)、《中国的南与北》(China, North and South,1922)、《中国美术画·江南风景》(Picturesque China,1920s)等。曼尼的《扬子风景》以摄影家独特的视角记录了长江流域,尤其是三峡宜昌至重庆段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每页还配有线条流畅的插画,编号限量1000本,目前市场参考价格在5万元左右。曼尼的另一本精品书《北京美观》收录了北京风光66 张,自出版后多次再版,最为珍贵的是出版于1920年的第一版,限量1000本,目前的参考价格应该在3-5万元。
第一本人体摄影集。德国(一说奥地利)摄影家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1928年出版的德文《百美影》 《The Culture of the Nude in China》是历史上第一本中国人体摄影集,在欧洲引起了巨大反响。佩克哈默父母都从事照相馆业,他在参军后和中国结缘,多次来中国摄影,出版有多本中国影集,其中收入200张照片的《北京美观》(Peking)以高水平的摄影视觉地纪录了上世纪20年代末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现状,入选2012年德国获奖图书《1918--1945年德文摄影书》,而奠定了他在德国摄影史的地位。《百美影》拍摄于澳门的红灯区,收入照片31张,构图精美、光影色调柔和,充满了东方情调,优美地呈现出东方女性的纤细和柔美,以中国第一本裸体摄影集奠定了佩克哈默在中国摄影史上的地位,目前的市场价格在万元以上。同一位摄影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摄影文化中,因不同的作品奠定其摄影史的地位。
最独特的私家书。德国驻华大使阿方斯•穆默•冯•施瓦茨恩斯坦茨(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1859-1924)于1901年出版的《北京》(Peking)也是一本十分珍贵的摄影集。施瓦茨恩斯坦茨是1900年6月来华,接替在崇文门内大街被义和团杀害的德国公使克林德。他作为摄影爱好者在北京拍摄的照片结集制作出“私家书”,作为礼品送亲朋好友。因该书从未公开发行,且发行量一说为500本,市面上十分罕见,也是收藏的珍品,目前市场价格可达3-5万元之高。
1908年出版的《西藏与拉萨》(Tibet and Lhasa)也是一本十分珍贵的藏品,该画册收入有约翰•克劳德•怀特拍摄的53幅铂金印相,内容反映了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从锡金甘托克至拉萨的行动,为英国当局认为“透露了英国的秘密”予以召回,据说只有少数几部流传于世,分别藏于大英图书馆、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是二十世纪初西藏地区地理、文化、历史的最为重要的影像纪录和摄影艺术品,市场成交价达到了50万人民币。
此外,摄影古籍善本书的收藏,还可以关注出版商。出版曼尼《扬子风景》的上海别发印书局(Kelly & Walsh Co.),就是清末民初国内最重要的摄影书出版商。别发印书局1876年成立于上海,为了迎合西方读者对中国影像的市场需求,他们出版了大量带有中国各地风景民俗的书籍,如《厦门》和《鼓浪屿》(Amoy,Ku-lang-su or The Drum Wave Island,1897)、《今日之沪江》(Shanghai of To-day, 1927)、《这就是上海》(So-this is Shanghai, 1930s)、《三峡影集》(The Yangtze Gorges, 1930s)和为企事业定制出版的《慎昌洋行廿五周年纪念册》(Andersen, Meyer & Company of China, 1931)等,部分书籍是以原版照片粘贴入册制作,影像之精美,装帧之考究,可谓冠绝全国。1933年,别发书局出版了民国摄影名家郭锡麒的《南京影集》不仅是收藏摄影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考证二战前南京历史风物的重要依据。该书由甘乃光作序,林森题字,在伦敦以铜版纸精印,装帧十分精致。因别发印书局在解放后退出中国市场,导致我们对其的出版发行状况不甚了解。
早期在中国的摄影图书出版商还有“华生”(A.S. Watson & Co.)、上海商务印书馆、良友画报等,它们都出版有一批重要的摄影书。如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 年出版的《燕京胜迹》(Peking The Beautiful)是一本大尺寸(40.2×32.1cm)的精品书,收入70张高水平的北京地区景观照片,该书收藏特色之一是正值中年的北大教授胡适为其撰写了前序,现市场价格高达10万元。可惜目前我们对该书的出版者赫伯特·C·怀特(Herbert C. White)和摄影师的了解不多。
在早期国内出版的摄影古籍善本书,最重要之一当数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是书收有12幅德籍摄影家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拍摄于1873年的圆明园影像。1932年留学德国的民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滕固从中国建筑研究学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处挖掘出这批可能为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毁后最早的遗迹照片,编著了这本重要的圆明园画册,目前市场上的价格可达3-5万元人民币。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1847-1927),德国人,中文名字“阿理文”,其在华摄影活动几乎不为中国摄影史所了解,直至2009年英国著名东方摄影史学家泰勒·伯耐特(Terry Bennett)出版《中国摄影史》中才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奥尔末,他1867年开设厦门第一家照相馆,后进入清政府海关供职。是最早在厦门和台湾拍摄的摄影师之一,也是中国早期摄影史上一位“遗失”的摄影家。
良友图书是中国第一家主营图像出版机构,1925年由伍联德在上海创办,他们出版的图书、画册、影集一直是收藏市场中的热点。30年代良友图书出版的《中国风景美》、《中国建筑美》、《中国雕刻美》、《中华景象——全国摄影总集》,由“良友全国摄影旅行团”拍摄,手工贴入册高品质的原版照片,为民国的精品摄影画册,其单价已达五万元左右。该书的封面分别由汪精卫、林森、甘乃光等民国高官题字、签名盖章,可见民国的高管与当时时尚的摄影关系密切。良友图书于1930年出版的《甲午中日战事摄影集》,收录了由日本从军写真班拍摄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摄影作品。因中国人在甲午战争中的失利,以及科学技术的落后,没有留下有关甲午战争的任何影像资料。这段历史的影像主要由日本人拍摄,而国际上有关甲午战争的影像出版也主要来自日本。良友图书出版该书,可以让人们了解民国时期中国对甲午战争的观点和态度。
从出现在市场上的摄影古籍善本书可以看到,自188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就开始在中国进行大量的影像采集活动,在清末民国出版了大批有关中国的摄影画册,以引起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兴趣,如山本诚阳(Yamamoto Chengyang)《北清事变写真贴》(1901),小川一真(Kazumasa Ogawa)《日清战争写真贴》(1895-96)和《清国北京皇城写真贴》(1906), 山本赞七郎(S Yamamoto)的《北京》(1906),三舩写真馆拍摄的《满洲名胜写真帖》(1911),儿岛鹭麿编撰、天津山本照相馆摄制的《北清大观》(1912),山根倬三《长江大观》(1917),竹内苞雄编《庐山风景》(2册,1918),山中定次郎编、印数不过50 册的《天龙山石佛集》(1928),中井宗太郎等编著的《大同石佛大观》(1925)/《大同石佛艺术论》(1946),广陵写真通讯社《青岛相册》(1928),长泽写真馆《上海风俗志》(1933),关野贞和竹岛卓一编《辽金时代建筑及其佛像》(1934),山崎鋆一郎 《热河之展望》(1937),村田治郎编《大同大华严寺》(1943),逸见梅荣的《满蒙北支的宗教美术》(4册,1943),羽馆易拍摄、朝日新闻社发行行限量五千册的《云冈石佛群》(1944)等。。。其中有些出版物的印制版数十分稀少,如《天龙山石佛集》的印数不过50 册;呈现辽金时代最重要的佛教建筑华严寺民国时期的全貌的《大同大华严寺》仅是样书,其中收录有大同华严寺建筑、佛像等图版共计88 页,印制极精,尺寸为55×44cm,体例庞大,是书编辑后未及付梓即在美军的轰炸下尽失版样,至今未再版,国内有案可稽的两册样书分别存在北京文物研究所和中国建筑图书馆。目前在市场上的成交价仅为人民币4-5万,远低于其价值。
收藏古籍善本摄影书还可以拓展到早期摄影杂志,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采用手工将蛋白照片粘贴入册的定期出版物。目前已知最早的采用照片的杂志是由英国人查尔斯·兰德勒·戴维斯创刊于1868年3月的《中国杂志》(The China Magazine),至1870年共出版4卷,据查证只有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藏有完整的一套,是最为稀缺的藏品之一。此外,由约翰·布莱克主编的《远东》杂志(详见2013年5月《摄影世界》),也是很珍贵的藏品。
共产党早期出版的红色摄影出版物,如解放区出版的摄影培训刊物,在收藏市场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如新闻摄影局1951-1952年出版的《摄影工作》是新中国第一本摄影杂志,6本一套的成交价达2.3万元,五十年代新华社出版的《摄影业务》(《摄影世界》的前身)的市场价格也达到了500元一本;文革期间出版的唯一的摄影杂志《新摄影》,由于在封面封底内页刊登了一批江青拍摄的毛主席和革命样板戏照片,加之内文有批判石少华、张印泉、林泽苍等人的文章,在市场上得到了藏家的追捧,价格达到了3-5千元人民币。
近十年来,摄影出版界出现了通过历史上重要摄影书来讲述历史,最早的是《摄影史上重要的101本摄影集》(The Book of 101 Books), 随后英国著名的摄影人马丁•帕尔(Martin Parr)开始编辑系列的《摄影书的历史》(Photobook: The History )
目前也有多位中国学者开始编辑有关中国摄影书的历史。据在英国学习摄影史的陈芳菲介绍,由于原版照片价格昂贵,英国摄影收藏机构开始收藏摄影原版书来服务学者的研究需要。此外,原版书所具有的完整性,为摄影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内容,如民国精品《燕京胜景》由胡适作序,布勒松的《两个中国》(From One China to Another)法文版由哲学家萨特作序,美国版由韩素音作序,大家的文字为照片的读解提供了不可多得维度。
鉴于数码影像和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传播摄影作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意味通过出版摄影书传播作品的时代已经永远地翻过去了。因此,不少质疑传播摄影作品层面摄影书制作的必要性。因此,目前国内图书出版市场上,出现了制作摄影手工书和私家书的趋势,赖对应摄影收藏市场的兴起,这大概就是摄影图书出版的未来和趋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