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3-11-09 阅览数:2276
转载于中国摄影报
为了一张好照片,很多摄影人都起早贪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有些人甚至不惜万金远渡重洋。当然,如果死守光该从何来、气雾如何表现、焦点如何安排,是远远不够的,千人一面的现象非常突出,越来越让人有“视觉疲劳”之感——同是一个专题展览会上,照片上如果不是每幅注明作者姓名,很有可能让观者误以为是一个或仅少数几个人的个展。
黑格尔曾说,“当人们惊异于艺术作品在内心引起的波澜——愉快、谅讶、恐惧、哀怜一类情感波动——总之,心灵的震颤时,为描述这种状态……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往。”那么,对于摄影人来说,明白“任何物体都有它内在的美”,美往往就近在咫尺。如果能在“无景”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出美的存在,并能通过照片表述观念、表达情绪,这便是摄影家和匠人的最大区别。
“艺术家的成就越高,他的灵魂就越有深度”,黑格尔说。喜欢拍彩色照片,先得了解马蒂斯是谁;拍几何图案构成,也得看看蒙特利安作品;拍抽象,要了解康定斯基;拍人体,需掌握素描的明暗关系和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技法……先有了底子,才可能会拍出扣人心弦的力作。尤其是参加由各地政府出资主办的以宣传推广为目的的主题性摄影评比,如果仅仅迎合主办方意图,而不多了解各类哲学思想观,不去发掘新视角新题材,有时会造成评选结果的片面和遗憾。
拍城市风光时,拼命地去把这个城市几乎不存在的美景制造出来并获个奖,暂算是一种对美好环境憧憬和向往的表达手法。但细究之下,有些在好景色下拍出的照片却被视为垃圾,是你拍的水平真的欠佳吗?大概是这类照片缺乏了黑格尔所谓“灵魂的深度”,传播意义乏善可陈吧。反观有人能将垃圾拍成艺术作品,便是源于作者的深厚学养,高人一筹的摄影语言及独到的审美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