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联系QQ

联系微信

公 众 号

新浪微博

本站快报
专访论坛 - 百家论坛
摄影需要拍摄逻辑和编辑逻辑两把刷子
出处: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3-12-01  阅览数:4813

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并尝试通过各种方法来拍摄和编辑图片故事,但不管是与《国家地理》图片编辑,还是与玛格南的摄影师聊天,关于讲故事的方式和方法的探讨,我得到的结果都无一例外是“没有逻辑”。


虽然曾璜及任悦撰写的《图片编辑手册》一书,非常系统地分析了图片编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案例,为国内许多从业者提供了基本的业务指导和方法参考,但现实中,我们似乎无法照搬理论知识,而且国外的大咖们也不会轻易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做,只是强调“关键是你自己要怎样去讲故事”。这话听
似与理论格格不入,但我所理解的拍摄逻辑和编辑逻辑的乾坤,就是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灵活运用。这个过程,真可谓变幻无穷,艺无止境。

我在与同行聊天时发现,有些图片编辑甚至图片总监仍存在“不裁剪不上版”、“此牛非彼牛”等顽固理论。有鉴于此,我结合个人多年学习和总结的一些经验,找一些案例,来谈谈编辑理论的运用。

图片编辑首先得是个沙雕艺术家

  一直以来,图片编辑(以下简称图编)都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边是拿到高质量、大数量的稿件难;一边是面对决策者的读图能力和摄影记者之间的认识差别所带来的沟通难度。这两难在业内是普遍现象,没少造成脸红脖子粗,哭鼻子流眼泪的事。

我之所以把图编形容成沙雕艺术家,是因为日常新闻的琐碎,和摄影记者普遍存在的应付差事,导致备选图片不够,质量不高,以致每天图编面对的都是一盘散沙的境况。好的摄影记者都具有责任感和很强的执行能力,他们总能克服困难,尽可能完成任务。这些摄影记者也是最让图编和领导放心的职业选手。但要想摄影记者全员优秀并不现实。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免不了磕磕碰碰。当然,这不排除有图编自身不成熟、视野不广,欠缺文字表达和提升能力,以致直接带来读图和评判的无力,最终造成对一线摄影记者的打击。这一现象,可谓两败俱伤。解决这样的困境中,图编首先要有丰富的阅读经验,要把文学、经济、社会、艺术、传播、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知识变成黏合剂。在经验丰富的图编手里,图片就是个素材,他能灵活地用有代入感的标题、富有情趣的文字及合理的版式语言,进行提升包装,从而将一堆散沙竖起来造型,变成一座生动而有内涵的雕塑。
  
这种把控能力因人而异。知识调合运用的难点是对视觉元素含义的理解。这里最大的难点是“图片视觉语言的多解性”造成的。例如,伸开双臂的动作,可以理解成拥抱、也可以理解成感受;乌云密布的天空,可以理解成大雨将至,也可以理解成时空变换;一个微微咬嘴角的动作,可以理解为蠢蠢欲动,也可以理解为羞羞答答……所以,在拍摄和编辑过程中,对于视觉元素的理解和抓取,完全在于作者最终要通过视觉语言来讲什么样的故事,同时也给拍摄和编辑过程带来极大的灵活运用空间。实际工作中,语境不协调、不统一,正是矛盾和分歧产生的根源所在,而图编能力发挥的空间也正在于此。
  
合理地把握视觉语言,恰当地承上启下,一条关系密切又有的放矢的生产链才能建立。这条路看似简单,但要形成受众、摄影记者、图编、领导都能接受的语言,却是件十分难办的事。特别是面对多数媒体中文字出身的管理者,这种沟通和表达就显得更为必要。

图片编辑其次得是个编导

有人认为,网络图编和纸媒图编,在思路和工作方法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想这是个严重的误区,因为二者都服务于或受制于读者的阅读习惯。长久以来,在纸媒中,图片往往被沦为填充版面空间的东西,字多,图就缩,字少,图就大,组版编辑和美编也往往不知道图片的结构逻辑,无视主次、阅读习惯和编辑逻辑的现象大量出现。而这几个关键词,最终目的都是我们如何为读者提供清晰、大方、舒适的阅读产品。与很多纸媒的不佳用图效果类似,网媒中的图片使用多数还是停留在信息堆砌层面。但是,我们已经看到,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近期对图片频道的改版动作非常大,也比较好地操作了“活着”、“看见”等几个相对专业呈现的栏目。

其实,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时代,许多摄影师就开始用ACDSee的播放功能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有心者还会给这种展示加上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从时间段来说,恰恰是在网络普及的过程中,很多人对图片价值和呈现逻辑的忽视,才造成网络图片堆砌呈现的短板。近年来,相应的改进虽然很大,但短板依然存在。

在我看来,图编要具备编导一样的思维,这是因为不论纸媒还是网媒,对内容的阅读都有一个习惯的逻辑存在。纸媒的阅读习惯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图片到标题再到文字;而网媒则是由编辑程序设定了从1到X,再是标题和文字。网媒中,带来最大浏览量的就是对图片的点击,其相当于导读的作用,这也是阅读习惯决定的——人们总是会被色彩鲜艳的符号化的视觉点所吸引。回到具体的内容呈现时,受众往往只是对信息进行获取,而不会对非专业设计和图片质量层面进行探究。但对于同业竞争来说,受众会逐渐向质量更高的内容分流,不论纸媒还是网媒,都是相同的道理。

我还发现,往往对专题和组照把握能力好的摄影师,流媒体制作或视频制作会上手比较快,其画面把握能力和后期剪辑的逻辑思维表现力也相对强很多。傅拥军的荷赛获奖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和《非常想念爸爸妈妈》,其拍摄和编辑思维就是典型的短片式线性思维。一个如同延时摄影,一个如同纪实微电影,完全不需要任何解说,就能够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拍摄和编辑理念不仅拓展了摄影报道(如果归于摄影报道的话)方式,也极大的丰富了媒体多元化表现的时代需求。

讲故事的能力,就是逻辑的思维能力,不管用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蒙太奇”等,都需要具备对视觉表现的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图片故事从采到编都显得像个结巴,故事结构和画面表现都是语焉不详。

我认为,只要选择两张以上的图片呈现时,就存在编辑的逻辑思维问题。在纸媒和网媒中,两张或以上,就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呼应、对照、展开及强调等逻辑关系。上升到十几张或二十几张的组照,那更考验我们是要完成一个“流水线”的任务,还是要做个能表达情感、表达观点的故事。

说到逻辑思维,在二维的纸媒中,就是顺着阅读逻辑进行编排和展开;在可以进行动态二维呈现的网媒中,其就是先后的阅读逻辑问题。在这个编辑逻辑中,无外乎以时间为线或以空间为线。以时间线为逻辑的故事,对有情节发展的人物故事进行编排最为有效;而对现象、调查类等概念先行的题材进行逻辑思维编辑,以空间为线比较有效。而且很多情况下,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此时编辑手段的发挥空间也更大。

其实,无论是图编,还是摄影记者,都应该具备对专业的营销能力。 


我们常说,新闻图片需要有“5W”(when、where、who、what、why),但许多从业者往往前三个“W”都没搞明白,更别提解决后两个“W”了。其实“事件”和“结果”,决定了摄影师如何站位构图、如何切入焦点、如何把握影调等技术动作问题。摄影从业能力的优劣,就是一个从现象看本质能力高低的问题,这进而决定了影像的调子、情绪和态度。所以,从一张或一组图片中发现现象和本质的阅读能力,就成为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获取认可的内在砝码。有了这样一个对事件操作认知的逻辑思维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向决策人进行“营销”。
  
新闻行业是个体认识、了解社会最好、最快的一个职业,对于长时间或一辈子都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媒体无疑是最好的平台。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能拍一张《大眼睛》或《被烧伤的女孩》,但我们至少能不辱拿起相机的使命,至少应该让我们的职业能有别于亿万跟我们一样拿着相机的大众。
  
近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近30年来,中国摄影的发展也是百家争鸣,其中不乏彷徨的宏观问题和基础问题。拍摄与编辑层面的逻辑思维,就是这个基础问题的所在。统而言之,思维和方法上的简单粗暴,造成了今天职业摄影师人人自危的境地。解决之策,最终是摄影人学会如何学习、提升、进步,以专业能力说服决策者,将摄影报道与文字报道纳入相同的对话体系中来。对图片不满意的应对方法  如果摄影记者带回来的照片不那么满意,怎么办?《图编编辑手册》一书提出过这样一个简单思路去进行弥补:(1)是否可以通过裁剪,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比如照片中是否有人物动作或者表情生动的部分。(2)尝试通过技术性处理,如提高照片的反差、亮度、锐度,使杂乱的背景不那么突出。(3)可以把照片在版面上放得小一些,位置可以不那么突出。(4)舍弃照片,看看是不是可以用图表、地图、漫画代替,是否可以将照片作为摄影插图的一个组成部分。(5)如果来的及,让摄影师重拍一次。
  最近,我所供职的都市时报和建水县合作“开笔礼”(开笔礼,是中国传统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作为少儿进入人生学习阶段的纪念仪式。在古代,学童会在“开笔礼”即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这一仪式俗称“破蒙”。几千年来,“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对每个读书人来讲有着重大的意义,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接受开笔礼的一般为4至7岁儿童——编者注)活动。我报摄影记者花了两天时间去跟拍(任务是给活动稿做配图)。看了照片后,我给他的答案是,题材很好,可以考虑给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投稿,但整个拍摄完全是个流水账,不但没有影像感,更没有故事逻辑性。怎么办?我们当时就假设,这个题材必须要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编辑。让我欣慰的是,在跟作者梳理完后,他的决定是等12月下一次活动,再重新去拍一次。
  出差成本和时间成本,是我们提供给摄影记者成长平台的成本。当今媒体从比拼信息量到精耕细作的方向转变时,有着一批好身手、有理想的记者,是让媒体能招招制敌的根本所在。

编辑图片版的12个步骤

  曾两次获得美国新闻摄影协会最佳年度图片编辑称号的里·舒勒蒙总结了编辑图片版的12个步骤:
(1)选出所有好图片——所有照片都必须有形象故事;
(2)就故事中每一项不同的内容选出一张照片;
(3)选出照片必须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从广角到长焦;
(4)将照片在版面上编排成大小不同的尺寸;
(5)剪裁掉照片上多余的部分;
(6)考虑一下是否有照片可以剪裁成细窄的长条;
(7)选出一张主题照片并将其放大;
(8)在一个画出边框的版面上为主题照片安排好位置,使其形成一个“视觉关注中心”;
(9)安排其他照片,在照片间保持相同的间距;
(10)安排标题、图片说明和文字;
(11)留意照片、标题、文字和图片说明这些块状的形成一个简洁的版面;
(12)将版面中的空白挪到版面的边缘。
  
根据现在的摄影发展,我们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线性逻辑编辑思维。为了适应网络媒体阅读习惯和用图的需要,在线性编辑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照顾开头到结尾的故事结构,还要注意每张照片色彩和影调的顺利过渡。例如避免从白天到夜晚的跳跃,从红色为主色调到黄色为主色调的跳跃等。而这点是许多从业者忽略的一个阅读习惯问题。这就要求记者在故事结构上尽可能多角度的表现,还要求有更强的整体影像风格和调子的把控能力。其后,才是根据纸媒的版面工作流程进入“12个步骤”的环节。
  
就本次“开笔礼”的拍摄,由于作者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拍摄过程仅抓住了对活动流程的记录,没有用相机的取景框进行素材的判断和选取,所以遵照编辑图片版的步骤,第一步就是选出所有好图片,以下举例——


  例(1),“开笔礼”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写个“人”字。对此,同一个角度作者共拍了6张,构图没有区别,细微之处是孩子的表情,有两张是父女两人都显出骄傲的表情,有几张孩子则显出了害羞的表情。在编辑主观上,我选择了有骄傲表情的,我希望通过这个骄傲的表情来表达我的态度——对参加传统活动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赞扬,而且通过裁剪突出了主体和背景的呼应。


  例(2),在活动结束后,一个孩子去欣赏水缸里的睡莲,看到莲花,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我希望通过这个表达来做延展性的收尾。但在网络呈现上,这张图有些突兀。放弃还是保留要好好考虑。






例(3),作者在参加第二批开笔礼的流程中,发现了一个年龄最小的孩子,他可爱的样子在几个环节中多次被摄入镜头。显然这个孩子在这一群孩子中的特点,让这个视觉对象有了较好的表现价值。可惜由于完成度不够,就是不能挑出一组完整的。想来如果在出发拍摄前,摄影记者能多做点功课,提前在几十名孩子中挑选出这个跟踪对象,故事拍摄就容易进行到底了。这也正应了美国知名摄影家和摄影教育家亚瑟·罗斯戴尔的观点:“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死定了;当你选择一个街区作为报道对象,你很困难;当你选择一个街道作为报道对象,你可以办得到;当你选择一个家庭作为报道对象,你容易多了;当你选择一个人作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

 

打 印】【关 闭】【顶 部
About us|关于本站|商业服务|广告洽淡|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商业街经中路124-136号二楼(开元广场对面)
Copyright © 2008-2024 shangtu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6-88808528   邮箱:shangtuf@163.com 
尚图坊国际摄影 版权所有 v3.19.0606 浙ICP备09002129号
特别申明:如未注明则文章来源于网络,小编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技术支持:乡巴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