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联系QQ

联系微信

公 众 号

新浪微博

本站快报
专访论坛 - 百家论坛
走向多元,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通俗化探询
出处: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3-12-31  阅览数:3977

提  要: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视、手机、互联网所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网络打造了全球化的共享信息平台,形成了新的传播环境。在这一新的传播环境下,特别是数码技术的普及运用,摄影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大众学习、生活和休闲、娱乐的“宠物”。 网络浏览日趋成为大众的主要阅读方式,摄影的纪实性在新兴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摄影作品在新媒体中广泛运用和传播,摄影的大众化普及,摄影文化的深入人心,更加强化和加速了摄影艺术的大众化进程,催生了摄影艺术审美的通俗化转变。在新传播环境下,文化和艺术的大众化走势带来的摄影通俗化演变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
  关键词: 新传播媒体  网络虚拟世界  文化大众化   摄影通俗化  多元发展  艺术观念转变                              

   引言
   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汇聚,摄影审美的趋同性走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区域摄影文化的特质和个性或许在这一变化中消融和减弱,文化大融合使昔日的经典面临全新的多元文化的拷问和审视,纷争的各类思潮和观念以前所未有的抗争力冲撞过往的一切陈规旧范。特别是电视网、互联网等电子信息传递构成的全新传播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获取影像信息的高速、海量的通道和了解世界共时态性的快捷影像窗口,实现了跨地域的传播,跨文化的互动和交流,并以科学技术的支持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如是出现了“人人上网,天天上网,看图赏图最好上网”和“人人有相机,个个会摄影,老少都是摄影家”的盛况。于是昔日为少数上流权贵和精英所钟情的具有高雅贵族血统的摄影艺术转化为大众文化的消费品,人们昨天仰视的艺术象牙塔逐渐被今天的大众文化新潮所淹没和摧毁。背离、背叛经典成为当下的潮流和时尚,昨天的经典“不再耸立”,视野中的大师“悄悄隐去”,能残存的仅是理论家和学者的文稿中只言片语的眷恋和记忆。“大众”更加关注的是当下的“明星”和“偶像”,摄影作为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的高雅艺术门类,同其他视觉艺术一样在新传播环境下悄悄走入大众文化的世俗空间。

   世界在变小,空间在变大,电视、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视界纵深和表达空域。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包括摄影在内的视觉影像艺术是怎样“被通俗”而转化为大众文化的呢?依愚浅见:

   一、高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内容,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突变。
   历史的知识告诉我们,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的诸多新艺术流派,其实都是那一阶段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带来的文化衍生物,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科学思想与技术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活秩序及现代生活自身的意义。现代社会往往把技术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德国学者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城市文化,改变我们的生活空间,改变我们的文化发展和创新的条件。
当代,互网络的出现就标志着新的生产力出现,就标明一个以信息流通和共享为平台的超级帝国已经诞生,从此统治并规定着我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斩新的由电子数字技术支撑的虚拟化世界。
   据资料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全球网络人口达20.8亿人,手机用户突破50亿人。中国的网络人口达到4.75亿人,预计再有几年网络人口可达到7.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4.3%。,电视普及率接近90%的家庭数。同时网络资源及及各种业务应用日趋丰富,电子政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相亲、移动信息、在线数字内容等各类网上服务业务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加快发展。
   网络经济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22%。2009年,淘宝网销售额超过2千亿元,增长近100%,已大大超过沃尔玛和家乐福销售总和。
   网络平台的公众性,百姓通过网络主张权利、诉求和表达对社会的关注的比例越来越大。在2009年,《中国青年报》委托腾讯网做了一项调查显示,各种举报方式中,选择“网络曝光”的占到了举报总数的35%以上。现在舆论中的热点、焦点无一不是通过网络而被推向风口浪尖,在这些事件中影像成为重要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证据性信息。网络话语平台的公众性,使集团强权和个人强权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限制,弱势群体和个人的权益往往在这一平台上最易获得公正的评断。公众关注网络、参与网络互动的意识增强,渴望进入现场和提交个人判断表达的欲望更为高涨。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好奇心和围观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诱发和满足,遇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成为一种实现个人价值的体验和追求的重要内容。
   当下,网络已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商场、娱乐场、舆论场和公众审判平台。
   可以说,现代社会生活越发依赖虚拟的电子化媒介凭借文字和影像构筑的虚拟世界来认识真实客观的世界。
   但与此同时,网络还在悄悄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认识,改变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认知。表现在:一是网络荧屏虚拟影像的充斥,不断持续地在消弥客观实在与虚拟影像之间的界限,让人们沉浸在一种可视而不可触及的虚幻梦境中;二是电子影像技术的高仿真复制产品的充斥,消弥了艺术作品与工业商品的界限,颠覆了人们对艺术至高无尚的崇尚意识;三是现代摄影艺术的日常性转化,摄影正逐渐脱去艺术的高雅外衣,艺术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已成为当下的潮流观念和不争的共识,摄影艺术在当下的文化演化中被日常化所取代;四是摄影术和数字相机的普及,摄影活动成为大众学习和休闲的方式和内容,摄影成为娱乐和消费品,其海量的传播和普及加速了摄影艺术走向通俗化。有人说,摄影就是消费品,是愿花钱的影像信息获取,是愿花时间的影像审美体验,是愿花精力的影像阐述和呈现。
   网络引发的这些变化,也悄悄引发了文化语境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得到:一是互联网的出现,话语环境的全球化,海量的对话流量消弥了地域和政治的界限;二是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公众化,海量的自由表达消弥了主流与非主流的界限;三是话语角色的大众化,海量的数字影像消弥了公共话语与私话语的界限;四是政治环境的空前昌明,海量的案例是非争议和网络公审,推进了社会法制文明和人权意义的文化进程;五是文化的多元发展,消弥了经典艺术的崇高性和通俗文化的媚俗性界限,传统的摄影“决定性瞬间”理论逐渐在多元现状和通俗化过程中被随时、随机获取的“机缘性瞬间”所取代;六是超大流量的不同信仰和宗教文化的交流,瓦解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人生观的固守,弱化了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和遵循,特别是一些具极端题材的影视作品,无限度地将血惺仇杀、尔虞我诈和江湖冷血匪霸 “形象”进行趋向褒奖的呈现,让人性更趋冷漠和冷血,从而引发社会道德的失范、责任的缺失、人际关系的淡化和诚实信任的危机。
   人们感性中的真实,存在于人们的虚拟视野中。高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内容,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对摄影艺术的认知发生了根本性的突变,社会语境发生了根本改变。

   二、网络社会与虚拟世界的构建,摄影本体语言获得了极致的发挥,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化的互补和依存关系,摄影被推到了前台的位置。
   在人们迷恋和惊叹网络已彻底进入人们的生活时,感叹其虚拟世界的神奇时,是否曾想到他的完美达成是凭借了影像的客观现实性来实现的,影像虽与文字语言有着互补和依存关系,但影像的显著地位是突显的。文字的记录和描述完全取决于执笔人的个人认识水平、文化背景、政治立场等因人而异的因素,并且后期的阅读也会因人而异而产生诸多歧意的解读。而摄影则大有不同,尽管也有因人而异的因素,但多只是“术”方面的问题,相对要客观的多,并且关键性的信息是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所以网络虚拟的世界要靠具有真实感的东西来构建,这是非常辨证法的。摄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最大区别就是信息的瞬间客观记录性,是这一摄影语言的本体特征为网络虚拟空间的建构提供了保障和可能。从另一角度说,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摄影的本体语言获得了极致的发挥。一是摄影语言的国际共通性和摄影本体语言的客观真实性,让人们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跨文化的直接交流,让摄影信息成为最为快捷和最具有真实现场信息的网络第一语言;二是新闻纪实类摄影作品,客观呈现了事件的现场真实信息,为人们参与了解、关注和评判现实生活中客观发生的事件提供了可能,影像为人们探求真象满足“眼见为实”的判断需求提供了可能。我们看今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公交车司机救人反被冤枉一案,如果没有公交车车头的探头录下影像,司机要洗清冤枉那是不可能的。反之,网络中常发生的因照片做假和挪用造成的公众对事件认知和判断的误导,更是说明——失去客观性的反映事件的影像是不被网络和大众认可的。网络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影像的客观性是寄予了很高的信任和期待的;三是艺术类摄影作品的网络展示,将世界各地摄影家带有浓厚地域文化印记、时代信息和个人艺术风格的艺术思维和观念的作品在更广泛的空间传播并产生影响,把摄影的客观记录性反映在了客观和主观结合的“作品”中,拓展和深化了摄影的客观再现能力的作用发挥。有人说,摄影艺术类特别是创意类的作品主观的东西太多,客观性遭到破坏,摄影的本体语言已经弱化或失去,但您试曾想中国历史上许多写意的诗歌和绘画作品,不是同样让我们读出了那个时代的信息和文化吗?四是人类还有一个探奇揭秘、寻幽猎怪的天性,而影像正是揭示和满足这一好奇天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们从各大网站的首页跳动着有关自然天灾情景、奇人怪事目击、明星隐私艳照、官员风流绯闻片等导读信息条目,就可看到这些内容在网站中的比重。这些栏目如果离开了影像,离开了摄影,就绝对失去了“色彩”,失去了“眼球”。
   可见,网络虚拟空间构建并产生诱惑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是来自丰富的客观现实的影像。因为网络虚拟的目标对象就是现实存在,把现实的视觉感搬进荧屏,只有影像能提当此任,摄影语言的本体特征在网络中得到了最佳利用和发挥。

   三、世界多元文化的汇聚和交融,摄影成为不可置换的媒介和桥梁,生存环境和精神欲求的变化,摄影的通俗化、大众化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必然,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承担。
   在这一网络中的文化大交融中,影像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和支柱。互联网无门槛要求、无身份地位限制的全民大众化话语平台,也不断扩展大众认识的视野,网民不仅倾心于网络读图赏图,更开始沉醉于用图片通达虚拟世界中的个人表达和阐述实现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看法。
   一是网络世界的出现,人们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产生更强的好奇和探寻的欲望。包括摄影在内的视觉语言,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异彩缤纷的影像呈现,以满足人们阅读和欣赏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情,摄影成为网络传播的媒介和桥梁;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欲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作为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新型艺术门类的摄影其客观记录影像的能力,刷新了人们过去视觉图像欣赏和再现的水平。特别是影像信息语言的通用性,为人们在跨国界、跨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中发挥着“世界语”的作用;三是摄影表达的瞬间性和空间影像信息的客观性,为信息在仿真的视觉空域中传播和交流发挥着不可替换的作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又为影像的拍摄、传播和阅读提供极其方便的技术支持;四是在全球文化趋大众化走势中,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更呈现出前所未能有活跃和坚挺。正如姜华先生所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和消费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以精英旨趣为主导的理论性沉思型高雅文化丧失了主导地位,并出现了新的裂变,形成大众文化、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三中鼎立的新格局。不过,在这种一分为三的新的文化格局中,大众文化是作为主导文化形态兴起和存在的。……大众文化对感性欲望的刺激与满足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生存状况,提高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们从神圣的政治、宗教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人民出版社)。当下文化的大众化发展趋势中,摄影简单易学和摄影艺术的低门槛成为大众学习艺术、主张表达个人艺术观念、体验艺术创作、消费艺术审美过程的重要的选择;五是新传播环境下,世界和世界文化的共时态性,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文化观念选择和决定。
   这一切,引发了摄影创作人群和摄影从业群体的巨增,随之摄影表达呈现出多样性和有通俗化倾向的文化特征,摄影开始承担前所未有的大众文化责任。一是艺术进入大众生活,视界的打开,体验与娱乐成为当前大众文化的主导倾向。全国各处旅游景点,手持相机、手机拍照,人人都在美景前秀一把已成为一道不新的风景;二是大众通过摄影实现视觉愉悦、快感体验,表达意愿和诉求。快节奏、高强度、超空域的虚拟世界的生活又使人们的认知感日趋迟钝,在又经历过寻奇探秘的各种刺激体验之后,对感性的追求又回到了理性的思考,寻求心理的突围和发泄成为一种不可抑制的强烈欲望。于是人们开始不满足于阅读,更需要和钟情于表达。人们轻松地借助于摄影来实现对 “真、善、美”的追求和表达,让个性的心愿在影像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和满足,深圳、广州市民用相机拍摄记录交通违法,广州老人区伯用相机参与公车使用监督,每年在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中摄影爱好者的影像报料,都证明了这一点;三是摄影最易实现和成就大众的艺术梦想。绘画、音乐和文学的学习,都要从经典的教案学起,都要从大师的作品学起,耗时费力。而摄影则更多是向身边“高手”、“大腕”和 “获奖专业户”边玩学习,而系统地从摄影的基础学起的很少,摄影仿佛完全是无师自通。我们不仅在国内大型摄影比赛和国际摄影大赛中频频看到有初入道的爱好者获得大奖,更是常常看到农民办影展、少儿办影展、大妈大嫂办影展。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近几届国展、国际展参展投稿作品都在七、八万幅之巨,摄影活动政府、企业齐上阵,摄影比赛和摄影展遍地开花,摄影已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不难看出,摄影作为一种文化,人们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表达,而不是永远的欣赏。摄影的大众化趋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这也验证了本雅明的观点:视觉文化正从传统的膜拜价值转向展示和表达价值。

   四、新传播环境下,摄影文化的大众化趋向呈现多元化和后现代意味,强调“我想拍,我就拍!”和“我觉得好,我就拍!”的自主和自信。
   影像语言是跨国界的人类共同通晓的语言,世界文化在网络传播影响下呈现出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一是信息时代众多的文化沟坎、意识观念屏障和价值观差异,都在互联网的全球化融合中逐渐消失。人们不再对所谓先进区域文化抱有任何神秘感和崇尚感,网络让人们获得了“世界就这样”的自信;二是网络信息的绝对强势发展,一切文化和艺术组织或机构将都只是全球网络的终端和输出设备,网络将是孕育文化新观念和新思维的信息中心、交易市场和 “配种站”,未来的摄影文化思潮的主流层也都将借助这里源发起程;三是多元文化的浸润给正在成长的新生代摄影人提供了诸多的求新、求变的养料和动力,特别是像文学、美术、音乐等经典姊妹艺术走过的发展历程也将对摄影的当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摄影本身的审美从一开始就是沿用和承袭了美术的诸多经典成就,近代美术发展的状况一直呈现丰富多彩和先锋前卫,这也必将继续对摄影产生重要影响。将有一大批有主见、有思想、有后劲并具有多元背景和跨界阅历的摄影新人以极为个性的风格和主张脱颖而出,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更为自主和自信,因为他们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用影像表达的欲望和参与网络活动的兴趣更为强烈,由些也可预测未来的摄影展示和观看场主要在网络;四是摄影观念的潮流和发展将是呈现多元化和后现代意味,因为社会受众和网络已完全厌倦了因循守旧的新复制品,因为背离和反叛决定了他们的出路和前景,因为人们的目的只是想拍出与众不的作品,与往不同的作品。在这样的传播和创新环境下一些能贴近和适应网络需要发展的门类将成为未来摄影的主导和主流。“我想拍,我就拍!”和“我觉得好,我就拍!”会成为一种时尚和一面主张个性的旗帜,这也正是先锋前卫们追求的行为和体验的艺术观念。我们从新近出场的新锐摄影人群和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摄影观念和潮流的变化动态。
走向多元,虽然经典不再,但摄影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和文化,在人们更加注重客观真实和珍惜本真本色呈现的明天,她将会更加妩媚和璀璨夺目!

   参阅书籍和资料:
   1、卡斯比特《艺术的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吴嘯雷译,2009年6月第1版);
   2、《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人民出版社(姜华著,20068月第1 版)
   3、《观念与形式——当代批评语境中的视觉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段炼著,2009年1月第1 版);
   4、《自觉与中国现代性探询》人民出版社(潘公凯主編,2010年10月第1 版);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向春玲著,2011年8月第1版)
   6、《中国摄影家杂志》2010年第七期《走向多元,后决定性瞬间之机缘性瞬间思考》一文
(作者:成 功)

打 印】【关 闭】【顶 部
About us|关于本站|商业服务|广告洽淡|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商业街经中路124-136号二楼(开元广场对面)
Copyright © 2008-2025 shangtu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6-88808528   邮箱:shangtuf@163.com 
尚图坊国际摄影 版权所有 v3.19.0606 浙ICP备09002129号
特别申明:如未注明则文章来源于网络,小编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技术支持:乡巴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