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05 阅览数:9156
《大风歌》1996年10月 陕西
《快乐的旅途》1998年9月 宁夏
《炼钢工人》1983年8月 内蒙古
《泥土的艺术》2005年9月 新疆喀什
《取水有道》1997年2月 陕西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绚彩意象1-扬帆》2010年 上海世博会
《爷孙猫》1990年9月 新疆喀什
《永恒的瞬间》2008年5月19日 汶川
《这里通向太空》1995年8月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
在从事摄影的第四十个年头,摄影家张桐胜对这门视觉艺术的热情不比年轻时淡,正忙着进行其“绚彩意象”系列的展览,他相信这一组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素材的个性化表达,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扩展,被观赏者发掘出更多的美和意义。
“绚彩意象”系列的画面是形状、颜色、材质皆浓烈新锐的现代都市符号构成,与他过去在西部拍摄的神舟飞船发射、汶川地震、汽车飞跃黄河等大型事件,以及山区村野日常纪实风格有了明显差异。张桐胜谦称,摄影本身是多元的艺术载体,几十年对摄影以及其他艺术表现方法的追求,得以接近摄影表现力上的突破。
“当我的影像需要记录时必须是实像,当我在追求艺术意象时,实像呈现必须有对事物内在哲理和审美趣味的追求。”他在拍摄上海世博会这一组时,采用的还是纪实手法,但记录对象不是“人人都能看见”的场馆、事件,而是在不同的展示空间中,对不同的国家、种族、文化进行观察,抓取设计、光电、材料、结构、色彩、韵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瞬息万变,并在拍摄角度、技巧的运用中,从原本世博会的场景中提取出一个“非世博”的独立、且交织着中西方造型审美神奇视觉系列。
这样一组充满个人语言和感情的影像,也使原本对一场长度有限的现代世界城市展览,成为具有持续延展空间的思考载体,不管是美术、雕塑、音乐、哲学各个领域的艺术家,还是中外的普通观众都能感受到视觉与心灵的某种刺激与共振。
考虑影像的传承价值,是他几十年摄影经历始终绕不开的情结。“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忠实于实实在在地影像表现,一直比较重视‘景’,能记录历史,这是真本领。”他说。但景之上有“境”,境又有渐进次第,如古诗画所求,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偏于形似,情境偏于表情,意境偏于意蕴。
追求丰富意蕴之前,对中国西部的自然、事件、人民等物境、情境记录时,张桐胜的作品已潜藏着此般视觉冲击上的浓郁饱满。大画面后是对西部的爱与敬仰,他说,风从西边来,水从西边来,土从西边来,人从西边来,那里有生命之根,那里有灵魂之所,那里有祖先的足迹。摄影40年间,张桐胜数十次地走进祖国的西部高原,从昆仑山下的青海、西藏、新疆到甘肃的敦煌、河西走廊,从滔滔黄河两岸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到中原大地的河南、河北都留下了摄影足迹。大地山川的雄浑、世代繁衍的淳朴百姓、中华文化的传承,他把西部叫做“心中的天堂”,西部足迹成为他以后的创作积淀着养分,《取水有道》、《快乐的旅途》中都流露出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感情。
现在张桐胜站在现代的上海、东海之滨远眺,有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力,是他艺术的新天堂。或如台湾孩子从小就读的《天地一沙鸥》里,那只叫岳纳珊海鸥所听到的:天堂不是一个地点,也不是一段时间,天堂是完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