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26 阅览数:8260
11月22日,戴建成《黑白南极》摄影展和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桐胜、著名摄影师李少白、于云天、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实部主任倪学健大校、著名纪实摄影师王福春及来宾180多人出席开幕式和研讨会。
戴建成原为济南军区某部政治委员,转业后在南通五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任董事长。40多年里,他一直保持着浓烈的摄影艺术爱好,苦心孤诣地追求影像、光影、构图的美感和生活的真谛。退休近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南极、撒哈拉、北非和西藏,先后拍摄作品数十万幅。他以作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镜头捕捉生活的瞬间,发现世界的大千。2013年,他在身体患病的情况下,毅然远赴南极探险,历经巨浪、风暴、酷寒,在随时遭逢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机智拍摄了海上风暴、壮丽冰山、极地动物、探险部落、冰川奇观等充满南极风情的图片,向读者展现和揭示了极地的巨大人文意义。《黑白南极》摄影作品展就是戴建成南极之旅的精华集锦。
《黑白南极》已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这部厚200余页、重1.6公斤的作品,没有过多的文字铺陈,没有庸常的理念说教,而是尽力展现作品本身的黑白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南极的奇崛、野性和生命的张力,给人以巨大的敬畏感和震撼力。专家们评价,《黑白南极》是近几年来摄影界具有独创性和原创性的优秀新颖的作品之一。
《黑白南极》已入选第11届亚太设计年鉴并获2015年美国印制大奖优秀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纷纷发言,称赞《黑白南极》摄影展不仅是一席视觉盛宴,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纯白到纯黑的交错中,它给人感觉的不是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大自然的截取,而是来自作者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与诗意的张扬。照片凸现的是南极的冰雪和冰雪中的生命,触碰的是时间的停滞与永恒,揭示的是世界的纯洁与美好,使人沉浸和融入到一种既不是过去又不是未来,而是亘古永恒的境界。
《黑白南极——戴建成摄影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馆集中展出10天,然后到上海、南京、成都等地巡展。
黑白南极——戴建成摄影作品研讨会纪要
张桐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家):
建成的《黑白南极》让我耳目一新,见作品如见其人,通过这些作品能够让我看到建成兄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一种追求。建成是我们部队出来的人才,多年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三四十年以前就钻过黑白暗房,就搞新闻报道,曾经拍过不少好照片,也取得过很多的成就。
他的作品是用黑白来表现的,我认为这个选择非常的正确。因为用黑白表现确实需要摄影家对影像的把握,对光影的处理,对构图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功力,不是说每个人的作品拿过来都可以转化成黑白就好。黑白会让整个画面更集中、更简洁、更有艺术感、更有冲击力,在他的作品里面确实充分体现了出来,让我们对南极的作品耳目一新,给人一种震撼,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力。
我们今天搞摄影的很多人都没有这种黑白的功力。为什么说呢?因为他没有钻过暗房,像我们这些当年整天在暗房里面摸爬滚打的人,对黑白影像才可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光影,对黑白灰的影调有着特殊的一种情怀。所以说,他的作品基础就是当年从拍照到冲印,再到暗房里面冲洗这一套东西,有着很深厚的功力,有着很好的黑白影像的底子,不然的话,他在光影的把握上就没这么到位,就不会把画面处理得这么简洁、这么鲜明,对比度那么强烈。所以说,建成他在部队的黑白暗室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才有他这次南极的黑白世界的表现。
马勇(《中国摄影》杂志资深编辑):
对建成先生作品的第一感受是大气,场景的宽大,气势的宏大,境界的高远。唯有大气才可能通达境界的高处,唯有在高处,才可观望或获得至真至美。要想得到作品的大气、境界的高远,就需要生命的历练和德性的修为。虽然我不太了解建成先生的经历与学识,但通过仅仅看到的这些作品,足以让我确定,他是位有修养、有悟性、有品位的朴素的人。
二是干净,这些画面简单而纯净,没有多余的东西进入,当然,这种干净,不仅是表现在画面本身,作者内心的单纯、干净被没有遮拦地显现出来。其实,作品的品位就像俗话说的“相随心生”,作者的内心会很大程度地影响画面最终的形成,这是一种本能的,不经意的,做不了假的反映。
三是不做作。现在很多人的摄影,要么人云亦云地相互模仿落入俗套,要么是伪当代的装腔做势、欺世骗鬼。建成先生的作品很是朴素,没有刻意地用怎样的技巧去过分经营画面,什么构图、用光之类全然被他暂时忘却,他只是带着相机任性地张望,然后随手拈来地按下快门。他似乎并非想刻意地要拍几幅作品,而是想用轻薄的照片留驻彼时美好的心境。
四是味道。这些作品总是有种莫名的味道,可能不仅是大家所说的诗意,我更强烈地感受到童真与善良,一股柔软的温暖安静地弥漫在这些带冰带雪中的照片中。这些少有人打扰的冰雪、海水、企鹅、飞鸟,都洋溢着温情,一种久违的自由与自尊舒展在他们的身上。这或许是作者的理想世界,也是世界的理想。
五是关于色彩。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图绘六法”,所谓“六法论”,其中提出“随类赋彩”,强调色彩在图画中的重要作用。建成先生的南极系列,准确地选择了黑白,而且展览的名称也标榜着“黑白”。我们想象的南极,应该是蓝白两色,抛弃其他色彩只取黑白灰,是作者主观的理解,是他个人心性的表达,放弃色彩上的所谓真实,以求内心的接近,以此扬弃世俗的审美和惯性的观看。我们试想,这些作品若渲染上或浓烈或清淡的色彩,或许一切都不在成立。
六是关于建成先生的精神。福春老师介绍说,建成先生从南极回来后,就查出了癌症,但依旧在编书,依旧在拍片儿。我很感慨,但并不是激动于他在用生命去拍照之类,而是被他坦然面对疾病,或着说面对死亡的态度所感动。旁观者说起来容易,把同样的病放在自己身上,要么吓个半死,要么消沉落寞,而建成先生以发自骨子里的乐观坦然面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半点失落,满纸都是向上的正能量,是对自然、对生命的热情拥抱与歌颂。大凡经典的艺术作品,不论表现的是怎样悲怆的情感与故事,但归根结底都是带给人希望。这希望,常常被人生中糟糕的境遇打得落花流水,让我们犹疑、彷徨、无望,甚至放弃,而建成先生以他脆弱的身体包裹着强大的内心,迅疾而坚定地行走着,即使路的尽头是生命的终结,但他无愧于他钟爱的艺术,无愧于他告诫自己的生命的意义。
刘汉太(作家、紫光阁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汉太博士):
戴建成先生的《黑白南极》,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古人讲大拙如巧,大巧如拙。戴建成的作品成功在哪儿?它有一种朴素的美、自然的美、真实的美,它的简洁和真实是具有震撼力的。
他的作品有这么几“大”。一个是尺幅之大,第二是视野之大,第三是气势之大,大气磅礴,不拘泥于小节;再一个就是境界之大,虽然是他初次到南极,但是这个作品却是一个大手笔。
他那幅一群企鹅在一块浮冰上的作品,很具有想象力,它可以有三重意义,第一是宇宙哲学的意义,地球就是在茫茫宇宙中飘浮的一块浮冰,人类就是在那个冰山上的企鹅,所以一瞬和永恒、运动和静止,世界就是这样的对立和统一,这幅作品具有这一层意思。第二,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要经受各种各样的风浪,灾害、战争等等,以及人生遇到的逆境,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和困难作斗争、和风险作斗争,在这种抗拒的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中找到人生的意义,也就找到你的成功,所以它有人生的意义。这块冰就像诺亚方舟,这个作品我可以把它取名叫诺亚方舟。第三个意义,还显示出了人生的本色,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所以这些企鹅是胜利者,它站在一个滔天的大海巨浪之中,在浮冰之上,巨浪随时可以粉碎这块浮冰,但是企鹅不惧风险、不惧风暴、不惧困难,这就是给我们人类一个巨大的启迪,你什么也不用怕,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勇气、有没有精神,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它有深刻的主题,把很多的想象力提供给我们。
所以说,好的作品叫心到、眼到、手到,首先你有很好的功力,有发现,才能可能捕捉一个瞬间,所以要有很大的想象力。
吉龙生(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从作品的角度我觉得他有“三有”,一是有文化,二是有品位,
三是有境界。从作品看出了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的理解和感悟。
我对戴建成老师的展览能够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表示再一次的祝贺。我非常敬重、敬佩、敬仰的戴建成老师,过去在部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后来办企业,现在这个企业能有持续性地发展,是跟戴建成老师过去打下的深厚基础有直接的关系。他的高素养、高素质、高品德,是摄影人需要有的综合素质。
第二个就是高水准,做事一丝不苟。
第三个就是高平台,不做则已,一做就是高平台。
从作品的角度,我觉得他有“三有”。一个就是有文化的导向性、引领性,为我们摄影人树立了一个标杆。他有着40年的摄影历练,40年的摄影追求,加上综合素质的养育,才有今天这样一个成果。
第二个方面,整个作品很有品位。
第三个,有境界。我从作品看出了他对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的理解和感悟。人人身体上都有一些这样那样不适的地方,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定是正能量的。正能量一定能战胜负能量。
李少白(著名摄影家):
我和戴建成先生在上海曾经一起摄影创作有那么几天的接触,他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戴建成这人特别好,而且在摄影上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我看了他的《黑白南极》,领略了他拍摄南极的功力。
戴建成先生曾评价安塞尔•亚当斯“细读他的作品,在纯白到纯黑的交错中,给你感觉到那不是一幅照片,一幅大自然的截取画面,而更多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与震撼。”当我细读戴建成的《黑白南极》时,我觉得用他评价亚当斯的话,反过来评价他自己既贴切又形象,真正好的摄影作品一定如此,它不只是曝光的精准、影调的舒服、光影的奇妙、色彩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审美的形式,让读者在看见画面的同时,感觉到画面后面跳动的心、流淌的血、起伏的情,也就是说,好的照片一定要让读者除了看见拍摄对象自身的美妙,更要感到比拍摄对象更美妙的心灵,戴建成先生的《黑白南极》就是这种好照片,这种照片明明描绘的是南极冰雪和冰雪中的生命,是触碰时间的停滞与永恒,是揭示纯洁与纯净的关系,然而你只要对照片多看一眼就会浮想联想,并且融入一种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亘古不变的幻觉,就会合作者一起开始做梦。戴建成的黑白摄影对我最大的诱惑就是画面中的南极冰雪,并不是伟大风景的明证,而是追寻失忆王国的线索。
于云天(著名摄影家):
我和戴先生谋过一次面,一看就是军人气质,包括他的作品也给我同样的印象。
要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这是尼采的一句话,我选用了它。要体验生命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他是作为一个人你所思精神的体验,他是很张扬的,张扬生命,酒神精神嘛,您就是具备酒神精神的。这是读罢戴建成先生《黑白南极》的真实感受,在我看来黑白影像所呈现出的力度和强度,画面中扑面而来的冰山雪峰夯实的厚重感,亦如响鼓重锤,叩及心灵,催人振奋。
郭轶(《大众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
我平时在工作中做编辑,也接触了不少南极的作品。现在好像国内去南极的热潮是越来越热了,但是很多作品我感觉比较流于走马观花简单记录的更多一些,甚至于有一些给我感觉是一种掠夺、猎奇、破坏,为什么呢?他也不见得在南极上扔垃圾什么的,但是他去干扰、打扰这些生灵的生活,我认为也是一种掠夺、一种破坏。但是我从戴老师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他与这些生灵的和谐共处,他的作品让我觉得最大的感受是一个字“纯”。黑白的南极会是怎么样的一种呈现形式呢?因为南极冰雪会很白,反差会很高,是否会造成一种过强的反差,时候可能是宽容度达不到,有的时候可能过于厚重。但是我看了之后,感觉画面很纯,做得很精美,技术这关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我觉得是他在商场,在他的事业上历练了这么久这么成功,还能保持一份很纯净的心灵、纯净的灵魂,也是很难得的。因为我从他的那些画面里看,南极的这些生灵不管是飞鸟、海豹,还是企鹅,都非常的灵动,很有灵性,有一种人性的东西在里面隐藏着。甚至我看到戴老师拍的简单的一块浮冰,一座冰山,仿佛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在那一刻我觉得它是在和摄影者对话。摄影师讲究抓取决定性瞬间,但是我们判断去拍哪一个瞬间,或者说我们拍下来之后选择哪一个瞬间,这完全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跟他个人的修养、个人的追求是有关系的。我觉得戴老师拥有一个纯净的心灵和灵魂,才会有跟自然、生命的一种美好对话。
倪学健(电影摄影家):
在戴老师的作品里面有几幅很有意味,好像是带有一种灵动,带有一种生命,他这个主题是我们后来的评论家去说的,其实他当时在拍摄的时候提炼主题,并不是像我们评论时候说的那个样子,他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感悟。
我看过法国人拍的关于企鹅的电影,他们是有个一百多人的团队,搞了几年,在里面搞了多创造,比如在企鹅蛋里面安摄影机,又是做假企鹅安上摄影机,各种各样的角度能拍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非常精彩。而戴老师独自完成的摄影作品,我感觉到有另外一种精彩。
他作品里的黑白,表现着阴阳和阳刚、阴柔,实际上有些好作品把道家的东西,把中国儒家的文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多东西都能够糅进去,反映他的境界、底蕴、格调。
柴选(《中国摄影报》副总编):
戴建成先生的《黑白南极》无论从它的文化意义上还是精神层面都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东西。
其实摄影无非就是拍什么、怎么拍和拍成什么,这么三个层面的东西。从这三个层面来看,拍什么。从题材上来说,因为看过大量的南极的照片,说实在的,大家的表现手法和给我们的感触基本上是一样的,除了个别摄影师有他自己的独道视角,我觉得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能够给我以观看南极不同视角的摄影作品,之前有一位女摄影家叫王欣媚拍的南北极,戴先生的作品应该是我视野里,我看到的应该是第二个。
在南极,因为人人都是一个陌生的观察者,因为到那地方确实不容易,到了那地方能不能迅速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摄影的感觉,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走马观花那样的行程,因为行程都安排很紧。能不能在这个短短十天之内找到自己的感觉,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戴先生的感觉是非常到位的,一下子找到自己摄影的感觉。另外我个人更关注他前面拍冰川那一部分东西,我觉得无论他自己本意如何,但是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关于南极的这种地理地貌的,给我们一个真实性的传达,就是求真的这个角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感触。
另外从怎么拍的角度,刚才我说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新奇的一个探究的态度,找到自己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拍摄跟每个人的视野相关,跟每个人对于这片土地,这些全新的风物的干涉有关,也跟自己的这种阅历,像戴先生的军旅生涯的阅历,包括个人的情怀,包括个人的人生格局。摄影其实是你自己内心对外界事物的一个反映,无论是通过南极也好,还是通过其它城市也好。我觉得戴先生这些作品没有更多的去追求那种外在的形式,表面化的东西,更多的是通过无论是扩大的场景,还是一些细致的细节的表现,综合展现了自己对于南极这片土地这种与他人不一样,差异化的这种视觉感触。黑白我觉得仅仅只是一个形式,当然这种形式无疑强化了这种感触。
最后还有个拍成什么的问题,拍什么、怎么拍解决了,那么拍成什么?拍成什么其实是给我们的,给观者会有一种什么样的体会,传达给观者的这种感受。我觉得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无论他的这种技法的运用还是观看的视角,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安静的壮美。
黄丹麾(《中国美术馆》杂志编辑、美术学博士):
首先我想探讨一下戴老师的图像背后的哲学根基,或者是哲学的意蕴。他的作品用西方的哲学来讲就是一种生态哲学的体现,或者叫荒野哲学。就是西方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之后,他提出了要以自然为中心。很多包括动物保护主义,包括后来搞公共艺术的理论家和艺术家,都是对荒野、对大地、对自然充满了一种敬畏、一种期待。西方在人类中心主义走到一个困境之后,在想办法如何摆脱人类对自然的这种无限的干预,对自然的这种无尽的掠夺。戴老师的作品,是以南极黑白摄影作为一个题材,在题材上他是按照一种陌生化的原则,因为在我看来,我是第一次看到南极摄影的题材,所以我感觉他在陌生化的处理上,已经是走出了传统的、一般的风景,一般的摄影题材的局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还有就是黑白摄影,黑白我又想到了老庄的道家哲学,黑白就是这种阴阳、刚柔,老庄哲学强调“守静笃,致虚极”。所以戴老师的作品我感觉不是那种张扬的,那种积极入世的,非常想建功立业的那种。他是一种对自然,对宁静,比如说冰川、海水,一种非常虚静的追求。所以我们看完之后感觉有一种沉静之美。那么我又想到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淡泊之境此最难行”,所以戴老师这个境界就是非常的雅致、淡泊,给我一种顺其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从哲学上,或者美学中苏东坡所说,“无意于佳乃佳”。戴老师用十天的时间去拍摄南极,我想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带有一种自由的,或者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所以他在哲学上实际上强调了一种虚静、一种安宁,一种淡泊这样的一个东西。
那么从哲学说完之后我们再看一下美学,戴老师的作品在构图上,我想到了全景画或者叫全景山水。他是一种整个的对南极的一种整体的把握和再现,也就是说他不完全是按照一个,比如我们搞摄影的,一定找一个所谓美的景点或者是一个什么,他是想把南极的缥缈、无垠,整体性的力量展现出来,所以构图上他有一种全景山水,用了长焦或广角,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大气磅礴,有一种非常全景的力量。这种全景山水之外,他又有一种短焦的特写,包括一些局部的,你比如说冰川或者是企鹅,或者是海豹或者是飞鸟。所以他在构图上又把致广大和尽精微做到有机的统一。
除了构图之外,是他对光的把握。黑白两色从美术上讲,更多是一种素描关系,或者类似黑白木刻的表现手法。所以他是一种简洁、概括,他不要求你非常全面,每一个层次都要搞得事无巨细。所以他在构图上就有取舍,有时候做到,以一当十,就是抓住最令人感动的那个瞬间,包括我看有三只企鹅,并置到一起,成了一条直线。所以他这个既有黑白的对比,在对比中又有一种冷艳,我感觉这种冷不是一种冷漠,是强调一种静态,强调一种自然的这种广袤,所以构图给人的感觉是简洁、大气,强调整体性。
那么色彩本身也就强调了纯粹性,因为老庄说“五色令人目盲”。他强调中国画,咱们知道就是以黑白、水墨,墨分五色,基本是黑白作为两极来展示,所以戴老师和中国画的境界非常相像。另外中国画比如在画人和自然的处理上,往往自然是非常博大,中国画中的人就是很小的一个点,因为中国画确实强调一种老庄哲学,黑白哲学的这种关系。
摄影的力量在我感觉,主要是对人的精神、人的灵魂、人的气质的把握。所以我们看他在一种形式符号背后,当然他这里面没有人,更多的是冰川、海水、企鹅、飞鸟,包括海豹之类。那么这种生命背后,他体现的是人格魅力和人的精神,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更多的是强调了形式背后的哲学意蕴,这种美学的东西。
总的来说,他作品的成功之处就是以至美、至纯、至真,所以他的境界是一种澄明的、淡泊的,充满了一种力量的,又非常感动人心的东西。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学博士):
看戴建成先生的作品,其实有一些不同的观念,都在这里呈现,比如说关于影像问题、图像问题、形象问题、形式问题,其实这四个概念,如果一排起来的话,最重要的就分析什么?他有一些比较突出的概念就是形式,作为一个极端,接着就是图像。那么再说了21世纪是一个图像的时代,现在图像到处泛滥,摄影机也成为一种大众普遍的捕捉图像的工具。我觉得在影像或者叫图像,和形式、形象的这种关系之间,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客观性的表达,或者叫做纪实性和表现性的一种冲突。在摄影界的朋友当中,它的纪实性是一个最主要的功能,拿出来我就可以记录下来,就可以拍下来了。
我觉得,当你达到一个高度以后,或者是你站在某一个点的时候,你看出去,可能你的视野会更为宽阔,会当凌绝顶,一个极目远望的概念。所以在戴建成先生的作品里面我们去选择、去寻找,他的那个视点到底在哪里,这个视点不是照相机的那个位置的高度,其实是一个视野,人文视点的一个高度。因为有了这个高度以后,他才能够拥有一种广度,就是我们讲的视野,拥有一个广度,当然站得越高,他的视野越开。但这种广度是,我们站在一个位置,其实照相机的位置放低的时候,同样也有一个有待于打开的一个广度,随着我们进入戴建成先生的画面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他视点的一种转移的时候,他的高度和广度同时都存在。我认为它同时存在,说白了就是一个辐射力的问题。
具体的,我们可以放到一些作品当中展开阐释。比如说有一个画面,上面一个太阳,下面一个很宽阔的地平线,这让我们可以很容易进入到一个关于高度和宽度的,或者叫做辐射力的一个表述当中。但是我更多的看到,比如说是一个冰川的角度,一个水滴滴下来时候,它的角度其实是无所谓高低的,但是通过对一个水滴那样的一种关注,同样会产生一种辐射力。我觉得只要有一种辐射力,它的高度的问题就被提示出来了。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辐射力的话,那个视点,或者那个视角他的高度是无从谈起,我讲的是对一个原点的追问,对生命本源问题的追问当中,所引发出来一个视点的高和广的问题。
戴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图像的阐释当中创造出他自己的一片天地,或者形成他独特的一种艺术语言。戴先生的作品在客观的捕捉影像的时候,他也拥有了一份画意,这种画意有的时候我也不想单纯用意境,意境现在用得非常多,但是如果用一个画意的时候,他可能就是每一幅作品当中都有了一个耐人深思的主题,能够某在一点上面停留下来不断地沁入人心的那一份感觉、感受。
刘晓陶(北京联合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画家):
戴先生的作品让我是肃然起敬。我是画中国画的,所以我从他的作品里面体会到中国传统哲学“道”的感觉,就是黑白的运用。第二,我是从构图上谈,纵观戴先生的作品,从他的构图上我也是用中国画的语言来解释一下,有的作品是非常密,景物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密不透风。然后像刚才郑工老师说的,有的作品就是下面一个地平线,上面一个太阳,那这就是疏,疏可跑马,非常让人震撼。
另外从形象上谈,戴先生的作品有表现水的、有表现云的、有表现石,还有山还有企鹅,水的表现是让我非常震撼的,就是水主要是通过水的线,中国古人对水的这种画法有很多的解释,但是南极的这种水让我体会到了更加的厚重和博大。
云呢,戴先生的作品里让我看到一种虚空,体会到了大自然佛家的一种虚空的境界,一种包容的境界。
石呢,好多石头聚集在一起,尤其是一些零星的点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密的关系。然后是黑色的山、白色的雪,企鹅在中间,企鹅又是黑白分明的,所以企鹅在形式上又起到了一种衔接的作用。还有一幅作品整个就是描写冰川的,通过冰川的结构让我又看到了后现代的一种形式语言,所以我就简单总结一下,戴先生的作品可以使我们看到大自然的让人震撼的东西,不仅大自然感动了戴先生本人,通过戴先生的作品又感动了我们这些观众。
戴建成:
去南极虽然只拍了十天,但我是用练了40年的功底来完成了这十天的拍摄。我在军队的时候,是放映员、报道干事,然后是搞摄影。后来当了政委以后我就放下了相机,但是我仍然鼓励我的那些报道干事们,要他们把照片拍好。
我对南极的理解是,一种大自然对我的人生、对大千世界的一种很深邃的、很伟岸的力量。我之所以选择要去南极,那是我知道如果我再不抓紧时间去,我的身体将可能不适应,所以在关键的时候我就去了。
因为我是军人,在军队有这么多不怕苦、不怕死的磨练。当通过德雷克海峡的时候是多么难受,吃什么吐什么,喝了一点水,马上就吐出来,大家躲在船舱里都不敢起床,我两只手扶着跑到船舷,把腰带解下来,捆在船舷旁边的柱子上,硬是拍出了满意的海浪,实际上海浪的线条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拼搏中拍出来的。我觉得,军人生涯注定了我在南极这些照片的存在。
摄影师简介:
戴建成,男,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72年入伍, 1992年转业地方。研习摄影40余年。《黑白南极》摄影作品展,是他出版的摄影集中的精品。
戴建成用相机将南极大陆的奇特景观以黑白影像生动地记录下来。此次展览的作品里,既有奇异的冰山、充满灵性的企鹅,还有探险者的足迹。“看了戴先生精美绝伦的黑白照片后,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神秘的景色之中,欣赏到令人惊叹的奇迹”(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语);“他的作品大气恢宏、气势磅礴,视觉冲击力极强” (纪实摄影家王福春语);摄影大师李少白亦有这样的评价,“戴建成先生的《黑白南极》对我最大的诱惑就是画面中的南极冰雪并不是伟大风景的明证,而是追寻诗意王国的线索”。
开幕式
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战友大合影
张桐胜副主席和范迪安院长在展览前合影
李少白与戴建成的合影
顾长卫与戴建成的合影
和设计师李祎合影
和主持人应杰合影
家人合影
午宴
展览现场
《黑白南极》展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