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上发言的黎韶琪
背景介绍:11月12日,黎韶琪在2010丽水摄影高端论坛以其编辑出版的《52位香港当代摄影家》为例,作了题为《香港当代摄影》的发言。该书收入了对香港当代知名摄影家陈复礼、潘志波、颜震东等专访,反映了香港摄影史的发展。黎韶琪将最近数十年来的香港摄影史以10-15年为一个“断代”。
60--70年代:起步阶段
60--70年代是香港摄影的早期发展时期。也是香港摄影的起步阶段。
虽然早在1850--1860年,摄影技艺已经引入香港。但那个时期主要是一些外国的摄影家,香港真正从事摄影工作的人数量比较少。1937年香港摄影协会成立,这是个有代表性的标志事件,标志着香港开始真正出现自己的摄影活动。当年还成立了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一个沙龙画意的分会。不过当时摄影在社会上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活动。因为相机非常昂贵,摄影器材也非常难得,一般市民很难接触到。
1937年后,进入了第二次转折期。期间香港摄影活动基本停顿。到1960年时,比较多的摄影活动开始出现,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那时候有比较多的摄影前辈出现,比如陈复礼、潘志波、颜震东等等。最重要的是他们带来了很多摄影文章,而且培养了很多比如后来的黄贵权之类的著名摄影家。当时陈复礼还参加了一个中华摄影协会,这也是除香港摄影协会之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摄影协会。
到70年代的时候,更多的市民参与摄影,沙龙的风气也比较盛行。当年有一些摄影活动有5000人参加。现在是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景象了。当年涌现出一批包括黄贵权、麦柱发、陈绍文、邱良、钟文略、何凡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推动了沙龙画意摄影的发展。当时他们的很多作品参加了国际上的摄影比赛,而且拿了奖。并且涌现了世界十杰。当年几个协会的出现就组织了香港大量的摄影活动,让很多摄影人都有机会参与。
70-80年代:面临很多发展方向
70-80年代左右,纪实摄影开始兴起。70年代,总体来说都是沙龙摄影的引导。到了80年代初,沙龙摄影还是很稳固的。到了中期以后,沙龙摄影又开始走下坡了。总体来说,80年代是香港进步的10年,有很多前进的方向。这个时期,除了画意摄影之外,有很多摄影家拍不同内容的东西,已经不属于沙龙画意摄影的范畴了。
这个时期比较重要的两位纪实摄影家是邱良和钟文略。他们两位都拍摄了大量的街头写实的照片。这些照片除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之外还很注重相片的质量,光影的控制也很好,而且影像的抓拍概念也很清晰。他们很多照片都有摆拍,照片拍得都很好。他们是70年代左右的香港摄影不可缺少的人物。
当时比较重要的摄影师还有一个是何凡。不过后来改行去做了导演。他是一个唯美的、非常有个性的摄影师。何凡做导演之前,在沙龙摄影方面已经非常成功。何凡的作品品位非常精深,他的照片很有自己的想法,拍摄的内容与很多的沙龙作品都所不同。
在80年代中以后,年轻人已经不爱打沙龙了,而是喜欢搞展览。当时很多摄影家举办摄影展览。当时的摄影人急于摆脱沙龙的影响。有不少留学归来人士带来新鲜的摄影眼光和全新的观念。比如冯汉纪、梁家泰、高志强、宋宝光等等。他们急于推广从海外学来的全新的观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便是开始建摄影学校。高志强、苏庆强、宋宝光、陈赞云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办展览,关注摄影教育。但是这些海外学成的摄影家创办私营学校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让很多在香港无法出国学习的摄影师拓宽了眼界。
80年代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商业摄影的出现。因为80年代以后,香港没有一个适合艺术摄影发展的土壤和平台。摄影收藏市场还不发达,没有画廊。摄影家要生活下去,就要对外运作副业。冯汉纪、梁家泰,高志强都改去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后来都成为很著名的商业摄影师。此外,80年代还有很多本地的广告公司孕育了不少商业摄影师。当年的一些著名的摄影师,包括梁家泰、高志强、叶经仁、辜沧石等等再后来就成立了香港商业摄影师工会,这个工会到现在还很有影响力。这个工会让商业摄影师有了最初的交流。黄伟国在初期是创会会员,后来成为会长。
90--21世纪初:颠覆年代,在困顿中兴起
90年代是个颠覆的年代,有很多波折,很多转变。1997-2000年是一个困局,很多摄影家都在摸索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2005年之后,香港摄影重新起步。
1997年是一个分界,对香港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变。90年代个人的摄影展览已经适当减少。9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摄影展览成本非常高,一般摄影人很难做一个好的摄影展览。而且从90-97年,回归之前,政治经济有很多起伏。快餐文化的兴起,以及其他娱乐内容的出现,香港人对摄影展览的兴趣下降,导致展览减少。
而80-90年代香港的新闻事业还没有发展。80年代香港摄影记者还没有地位。当时重要的中英谈判都没有摄影记者的席位。只有几家大型的英文馆,和一些大型的中文报馆才有极少数的摄影记者。而陈桥、陈迹先生是这少数中的两位代表。到90年代的时候,香港和大陆竞争很激烈。大陆报刊开始重视照片的使用,大量使用彩色照片,大版面,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香港出现了很多摄影记者。随后,到90年代中期之后,数码摄影开始出现,香港的一些报纸转向数码摄影,比如《明报》就全面数码化了。当年见证摄影发展的摄影人,现在大部分都在担任摄影编辑等工作。他们对香港摄影的发展,特别是新闻这一块有很大贡献。
1997年是香港的一个很大转折。1997年对香港人来讲是一个矛盾的时期,社会也很不稳定。所以1997年回归前创作量非常多,但是到回归后数量马上减少了,主要原因是金融风暴。这场金融风暴让整个社会的目光从技术发展转为如何营生。因为有很多香港市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有困难。在这样的氛围下,摄影家就很难出作品。那个时期摄影界缺少展览,同时数码摄影对网络时代也很有影响,因为网络时代不办展也不办沙龙,摄影家主要在网络上分享交流。现在香港也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个话题。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一般人认为拍摄照片很轻松,不一定需要摄影师,所以有一批摄影师被淘汰掉。而当年努力生存下来的那批摄影家,他们都是香港金融风暴之后的摄影家。
到90年代中期,香港摄影落入一个低潮。民生发展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这也让艺术摄影面临很大的困难。
直到2004、2005年之后,香港的摄影才重新起步。有很多摄影人站出来呼吁摄影家要多拍摄、多发表、多展览。这中间也包括《摄影杂志》的努力。当时涌现出一大批非常努力的摄影家,拍了很多作品,做了很多展览。同时大陆摄影也有启动,比如黑白摄影展等,对香港摄影影响也较大。而一批廉价的摄影场地也开始出现。大批中外摄影家开始做展览,随后又出现了沙龙,这些对香港的摄影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比较大。
黎韶琪与王诗戈边走边聊
黎韶琪在论坛间隙向与会嘉宾赠书
黎韶琪赠书给澳门摄影家郭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