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联系QQ

联系微信

公 众 号

新浪微博

本站快报
专访论坛 - 专题访谈
胡武功:中国纪实摄影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问题(转载)
发布时间:2010-11-26  阅览数:4425

  胡武功,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1969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发表摄影评论数十万字,是中国摄影界具有实力与影响的摄影家。崇尚纪实摄影,很多作品都是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完成的。出版作品《摄影家的眼睛》、《中国摄影40年》、《胡武功摄影作品集》、《四方城》、《西安记忆》、《藏着的关中》等;另外《洪水袭来之际》获中国最佳新闻照片奖,中国新闻特别奖;《新郎》获中国摄影一等奖。
 
  背景介绍:11月12日,胡武功在2010中国·丽水摄影高端论坛上作《中国纪实摄影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的发言。生动的阐释了纪实摄影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与缺陷,现将其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胡武功在2010中国·丽水摄影高端论坛上发言

  纪实摄影与“照相”都是舶来品,而中国摄影人也恰恰很智慧的用了这样一个概念,把80年代突破由单一意识形态控制摄影人桎梏的行为合法化了。纪实摄影自从到了中国以后就变成了一个特指的概念,通过这样一个概念,把我们内心所追求的真实记录社会生活的理念推而广之。
 
  纪实摄影是关注人类生存发展,揭示人性,研究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摄影,而平常拍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不能全都称为纪实摄影。纪实摄影一定是以人文关怀的方式去拍摄有关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时又是揭示人性的,以人道关怀和慈悲去关注人性的。
 
  自从纪实摄影的禁区被打破以后,出现了一窝蜂的去关注边缘,关注过去禁区的现象。之前的很多题材,贫困、灾难、吸毒、疾病等受到了广泛关注。当这些禁区被打破后,纪实摄影变成了一种时髦,很多人觉得这是一条取得功名的捷径。这种现象发展到今天有着越演越烈之势。

 消费苦难,启蒙自卑
 
  在纪实摄影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消费苦难的现象。有些人把关注贫穷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这是中国纪实摄影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比如,这些有钱人到乡下以后,他们看到乡下的孩子会觉得非常可怜,有时候会恩赐他们一些没有见过的玩具和吃食,这对孩子心灵的刺激不亚于扇耳光,同时无形中就启发了这些孩子由贫困而带来的自卑感。
 
  前不久,有关心弱势群体的好心人把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交换。当农村的孩子来城市体验后,将可能带给他们心灵上一辈子都难以恢复的创伤。这种交换会的效果是对幼小心灵的摧残。这正如陕西作家高建群在他的长篇小说《大平原》里写的:“我母亲的眼睛一辈子不敢正视别人,因为她一辈子都是可怜人,她没有地位,从小的时候开始,受了一辈子的苦”。由贫穷带来的自卑感影响了母亲的一生。为一己的名利消费苦难,启蒙自卑,这是“纪实摄影”应当检讨的。
 
  满足记录,再现事件与传播信息
 
  目前,纪实摄影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再现事件与传播信息。无论是玛格南,还是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关注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约翰-汤姆森,他们照片的主流特点就是在记录事件,传播某种信息。中国近30年的纪实摄影一个不同于西方纪实摄影的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在用社会生活自身的表现形式,揭示强烈的中国人内心的文化冲突。
 
  另外,在中国,纪实摄影不应特别的强调“视觉冲击力”,因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润物细无声”。中国人在揭示人们内心文化冲突的时候,是用精微的细节来表现的。中国人往往不像外国人那样张扬,玛格南的图片社在表现世界的照片中,为了揭示人的情感,照片几乎都是张开双臂,仰面朝天。不管是越南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在表现人的愤怒的时候都是给一个广角,一个大的镜头,人们张着嘴巴。然而中国人在表示内心文化冲突的时候,表情、动作等等是需要我们很细微观察和发现的。另一方面“视觉冲击力”还受到了媒体的影响,纸媒要卖出去,要吸引眼球就要放大照片。这种完全以商业为目的来制作纪实摄影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胡武功接受记者采访

  “后纪实”、“后现代”理念影响下,风行“呆照”
 
  如今很多人认为似乎只有呆照才前卫,才现代,才是艺术。画面中人物一律无表情,无精神。在我看来,这是不完全可取的现象。摄影科技发展到今天,完全可以利用快速发展的科技去捕捉转瞬即逝的瞬间。然而现实往往相反,很多人没有这种眼力。

  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在本来就没有多少文化底蕴的摄影圈子里,人们突然觉得好像明白了摄影非常容易,很快就能学会,因为“呆照”人人都会拍。

  前几年风行的当代艺术,一张作品卖几十上百万,在我看来,这与摄影没有关系。很多艺术家跟拍电影差不多,有导演、演员、化妆师等等,自己只负责按下快门,甚至连快门都不按。这对摄影人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今一大批摄影人都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他们对现实生活视而不见,或者把现实生活仅当成体现自己想当然的玩偶,任意导演摆布。这其实是一种贵族式的消费主义摄影。当然,我不否认,“呆照”里面也会出现好照片,也有很多内容非常丰富的作品。但那可能属于当代艺术,而我们说的是纪实摄影。
 
  偏重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意义,忽视影像自身美学价值
 
  时下,社会纪实摄影偏重于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的意义的研究,故而引导着摄影家在拍摄纪实摄影时忽视了影像本身的意义——审美属性。简单的认为只要是有社会意义的内容便可,这就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对新闻摄影价值的认定,即题材决定论。只要今年哪位总书记当选,那拍他的照片就必定会获那一年度的最佳新闻照片奖。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在评题材,是唯社会意义论的表现。题材是要考虑的,但必定是摄影,我们应当注重摄影本体的探索,注重摄影语言魅力的表现,以及影像对视觉心理意义诸方面的研究。

纪实摄影,坚持?放弃?另寻出路?

  目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把它记录下来。尽管纪实摄影这条路在50年前的欧美已经走过,但纪实摄影做下去的最大意义在于中国人用自己的眼光,用觉醒的眼光去看待自身。这是前无古人的,纪实摄影仍然有着非常大的存在空间,是值得坚持的。

  纪实摄影有其他摄影类别永远不能代替的地方,这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只有拍摄社会生活才是离我们人类最贴近的一种视觉方式,这是文学、诗歌、美术、都代替不了的。

  然而,如果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也不可取。纪实摄影发展到今天,必须要另寻出路。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从事纪实摄影的人,要通过客观外在形态表现我们感到非常有意义的瞬间,去揭示我们民族心理长期存在的文化冲突。

  另外,一些摄影人急功近利,不能坚持纪实摄影的自身规律。使纪实摄影逐渐丧失着民众的公信力。总体上说,中国缺少文化启蒙,没有经过文艺复兴这样的阶段,文化的历史是一个断代的历史。全民族文化素质、美学修养、艺术理念都是缺乏的。怎么把科学的审美教育普及到民众之中,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提高。

  不可忽视的是,各领风骚三五年都已成为过去,一统思想的格局不在,自我意识张扬,必定为纪实摄影增添活力与新的内涵。虽然不是放弃纪实摄影,也会像当年引进纪实摄影一样,给以新的阐释,年轻一代会走出自己路子的。

  顺其自然,尊重自然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来源:浙江摄影网)




打 印】【关 闭】【顶 部
About us|关于本站|商业服务|广告洽淡|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商业街经中路124-136号二楼(开元广场对面)
Copyright © 2008-2024 shangtuf.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6-88808528   邮箱:shangtuf@163.com 
尚图坊国际摄影 版权所有 v3.19.0606 浙ICP备09002129号
特别申明:如未注明则文章来源于网络,小编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技术支持:乡巴佬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