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25 阅览数:3161
相机:佳能5D3
镜头:24--70
光圈:f/13
曝光时间:1/250
ISO:100
焦距:55mm
拍摄过程:
照片拍摄于2018年2月17日(大年初二),地点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补尔乡补尔村。我蹲在村道上拍摄几个孩子跳绳,突然看见一位彝族老人背着大大的一捆柴走过来,等到老人走过我的身边时,我才将镜头对着老人迅速的按下快门,发现老人光着双脚(2月还是比较冷的)。那么大年龄的老人赤着双脚走在冰凉的地上还背那么大一捆柴,让我心里涌现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立马打消了跟拍的念头 ,不愿意再去打搅老人,默默地看着老太太走远。
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位彝族老人,年龄至少有70多岁,满脸布满了褶子,上身穿着一件旧毛衣,头戴一顶藏蓝色帽子,双手向后抓住柴火,避免柴火晃动,最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应该就是那双脚。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那么大年龄的一位老人还要劳动,还要背那么重的柴火,还光着双脚?难道是家里没有劳动力?现在的山区彝族农村,一改过去“女人不做生意男人不出远门”的旧习,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的老,小的小,结果就出现了照片里的老人背柴的画面。否则,谁也不会让70多岁的老太太赤着双脚背那么多柴。这个画面告诉我们,彝族也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只是过去的旧观念束缚了他们(1949年解放以前,凉山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再加上资源匮乏,交通阻塞,山区封闭,人们忙完农活后,无所事事,三五成群抽烟、喝酒、聊天。现代社会的彝族不一样了,改革的春风逐渐吹进了山区,人们的思想也随之解放,人的本能也被释放出来。所以,现在的彝族青壮年劳动力也开始外出甚至远赴新疆,东北,广东等全国各地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改变生活。这样一来,就苦了留守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其实内地山区农村也经历了这个过程。虽然苦了老人和孩子,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为什么老人不穿鞋子呢?绝对不是穿不起,更多的可能是一种习惯,或是因为过河打湿了。
我给这幅照片取名“留守老人”,就是鉴于照片背后的故事,我认为“留守老人”更能说明这幅照片背后的山区彝族人思想意识、社会变化,家庭生活现状,也侧面反映了为什么能看见许多反映凉山类似这样的背柴老人、背柴小孩照片。这样的背柴老人、背柴小孩在山区的彝族山村里很容易遇上的,并不需要专门组织摆拍。
荣庆军,男,生于1962年8月,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省新闻摄影学会、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上世纪80年代工作之余初习摄影,数年时间有五百幅次照片发表在《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新观察》等国内几十种报刊杂志,因优先解决吃饭问题,努力工作放下了摄影。一晃二十年有余,2011年老婆给买了一台7D,从而再次进入初习数码摄影。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摄影技术小有提高,乐在其中也小有收获。有上百幅次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各级摄影比赛金、银、铜奖和入选,也有多幅照片刊登在《中国摄影》、《成都商报》等报刊杂志。其中,摄于色达的代表作《居屋》荣获第8届阿联酋阿布扎比国际摄影展彩色组金奖(奖励迪拉姆)、第三届科威特国际摄影大奖赛一般组第四名(奖励美元),并被邀请免费赴阿联酋阿布扎比和科威特参加现场颁奖典礼。《居屋》还在2015中国平遥摄影节上展出,《雨润城市》在2012第四届大理国际影会展出。
我的座右铭:要做事(作品),先做人(人品),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我的摄影感悟:快乐摄影,摄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