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凯文《摄影为美好生活添彩》 个人影展
编者按
尽几十载春夏秋冬的摄影之旅,让他的镜头里充满了世间的流光溢彩。他曾说,“我要努力拍摄别人没拍过、自己没拍过的,尽力去做到有个性、有创新。”在细数无数张他经典的佳作之后,我们感受到了他实现这句话的付出,23次西藏之旅,3次进入墨脱;27次走进新疆,3次靠骑马野营走进喀纳斯白湖;4次踏上青海黄河长江源头4600米的高山;6次穿越内蒙巴丹吉林沙漠……南极或是北极,他一次次给自己挑战,又从挑战中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他,就是军旅摄影家冯凯文。今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分享冯凯文先生的精彩作品,这些作品部分收入中国国家地理《极致之美》风光画册内。
关注生态,保护自然环境成为摄影主题
冯凯文18岁入伍来到呼和浩特,当看到沙尘暴把广告牌从楼上吹下来,直接砸向马路时,他忍不住惊讶!后来到远郊野营拉练,看见到处是成片的沙漠与戈壁,很少有绿色时,他开始思考生态环境变化的问题。
1985年初,冯凯文被调到内蒙古森林警察总队负责宣传工作。在这里,他接触到大量的关于森林覆盖率下降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资料,这让他不禁感慨:“破坏了森林和植被,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我不仅要当一个合格的森林卫士,我还要用相机去呼吁人们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冯凯文在森警部队工作的近十年间,带领人员几乎走遍部队所有的基层单位,足迹遍及内蒙古八千里战线。他组织培养摄影宣传人才,充分运用影像功能,向社会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从国家到省地媒体刊登了大量的摄影作品,1992年与中国摄影家协会、内蒙古摄影家协会联合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举办了摄影展,为保护森林资源而默默奉献的官兵身影首次闯进首都人的视野。
从那时起,他为自己确立了一个专题:自然生态摄影《穿越原始空间》,一直坚持了三十多年。
今年8月,冯凯文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伊图里河。他看到,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生态环境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真心感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国家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家乡在变,祖国在变,大地更绿更美了。他拍摄了表现生态环境变化的图片,在全国多个媒体连续发布《森林生态展新荣》、《自然生态宛若仙境》,赢得好评。
围绕全局,摄影在社会发展中推波助澜
工作需要,冯凯文走进消防部队。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深深的感染中,他感到应该认真总结、广泛宣传,以此进一步推进部队建设,得到全社会的拥护与支持,其中摄影责无旁贷。举办培训班,大力培养人才,摄影的作用在消防工作中渐渐显现出来。举办“全国消防士兵摄影大赛”,一千四百多人积极参加,摄影作品在消防博物馆展出,受到观众的称赞。其中,优秀作品发表在《解放军画报》上。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消防,同时也认识了战斗在最前线的消防士兵摄影人。
2001年10月,冯凯文率领20名消防摄影家走进祖国宝岛台湾,与台湾消防部门共同举办“海峡两岸消防摄影联展”,
对于增进两岸消防业务部门的了解与友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召开建国以来首次英模表彰大会,树立十位“中国消防英模”、十位“消防英雄母亲”、十位“消防优秀士兵”。这些英模人物的形象和事迹同时通过影像的力量传播给社会与基层部队。中央电视台连续两次走进消防部队,举办两场《同一首歌》在全国播放。百幅消防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同一首歌》舞台背景屏幕上依次播放。同一时期,消防摄影图片,在全国各大媒体广泛刊用,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宣传效果。
创新发展,摄影演绎新时代发展的强音
2007年,冯凯文退休。时间相对宽裕了,但日程安排更紧密了,公益摄影成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冯凯文又接受组织赋予的新使命,担任了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主席,在第二线用相机为公安事业的发展继续拼搏。
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他们围绕大局、服务中心,面向一线,深入基层;坚持宣传正能量,坚持发展创新,注重突出公安特色,注重树立社会形象。一大批摄影新人崭露头角、健康成长,一大批公安摄影家走上国际、国内摄影大赛的领奖台。2013年6月,公安摄影家协会光荣地走上了中国文联与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表彰全国文化艺术系统先进单位的领奖台。2014年,冯凯文被评为全国公安系统的文化之星。
追寻梦想,摄影为铸造美好人生而奔腾
冯凯文说:“我要努力拍摄别人没拍过、自己没拍过的,尽力做到有个性、有创新。”于是,他把眼光放到了那些常人去不了或很难去的地方,由此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与风险。23次西藏之旅,3次进入墨脱;27次走进新疆,3次靠骑马野营走进喀纳斯白湖;4次踏上青海黄河长江源头4600米的高山;6次穿越内蒙巴丹吉林沙漠……还有南极、北极的亿万年冰川,他拍摄了诸多与众不同且常人难以看到的自然世界,出版了画册《时光涌动》;2010年“春之韵”风光摄影展在广东举办;2016年风光摄影展《穿越原始空间》分别在罗平、伊春、大同、三门峡举办,同一摄影专题以及展示边疆民族地区普通百姓良好形象的摄影作品多次在媒体推出;6幅风光摄影作品收入中国国家地理《极致之美》风光画册。
为了追寻这些“原始”地带,冯凯文经历了多次生死临界。在黄河长江源头四千多米的海拔高度,他“因极度缺氧夜里不能入睡,有种要憋死的感觉”,但也得意于“当地政府在牛头山上立的那块石碑,刻有到此的中外摄影家的名字,我在其中”。提到三次走进新疆白湖,他毫无抱怨且乐呵呵地说“没死在里面就不错了”。过巨石滩,老马失蹄,把他从三米多高摔下来,随从担心他的内脏破裂出血;登上悬崖,老马累倒摔在崖顶,两米之外便是万丈深渊;走进白湖,心脏病犯了,两把救心丸才缓解危机......在巴丹吉林沙漠傍晚迷失了方向,汽车又几乎没有油了,用三十公里外地平线上的一条细线作赌,一车人走出险境;在大兴安岭冰封腊月零下四十度的原始森林里,汽车突然在深夜的雪山上抛锚,手机没有信号,半个小时足足可以把人冻死......
如今提起这些往事,冯凯文即是欣慰又是后怕。对他而言,“52年摄影历程甘愿历尽千辛万苦,一次次走进人迹罕至的地方,虽常常有险情发生,又常常与生命极限挑战,却天道不负拼搏人,影像的摄取已令我感念山水之恩。”
冯凯文喜欢艺术,对文学、电影、戏剧、舞蹈、美术、音乐都很热爱,拿起相机后情不自禁地把这些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融合在了一起。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自然界中有趣的图案、组合、形状和纹理,使画面弥漫着诗意与惊奇。冯凯文说,“艺术是保持距离的审美过程,朦胧与抽象也许是摄影人创造别样审美视野的独特感受。我喜欢把影像拍摄得朦胧一点,名曰‘远距离想象空间’,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就给人留下了更多的回味,走到又一个让人欣赏的艺术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