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发布时间:2015-01-12 阅览数:9498
李洁军 1965年生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闻纪实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快报副总编。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创作奖纪录类新闻摄影组获奖者
获奖者评语:
李洁军的作品《复制战争》是对荷赛肖像类评选的突破与创新,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赞扬。麻风病人的喜怒哀乐令他牵肠挂肚,18年的跟踪拍摄倾注了他深情的关爱。洪灾、非典、地震、雪害各种天灾人祸的现场第一时间总能看到他匆忙的身影。他的作品是新闻价值与艺术观赏性的统一,是新闻摄影工作者为实现中华复兴梦力所能及的奉献。(郭延民点评)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海面约3海里的大茅岛约一平方公里,1958年政府在此修建一个麻风病康复医院,至今在这个海岛上生活着一群麻风病康复者。摄于1996年5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一位小贩乘坐通往大茅岛的小船上岛收购鸡鸭。岛上的麻风病康复者为了补贴生计养了很多鸡鸭。摄于1996年5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由于珠江三角洲高温高湿高盐气候,加上当时的生活条件恶劣,一些人患上了麻风病,政府将他(她)们集中在偏远海岛或深山老林里修建医院集中治疗,久而久之,康复后的病人远离社会和家人,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摄于1996年6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治愈后的他们相互通婚生儿育女。摄于1997年8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由于外界缺乏对麻风病知识的普及和偏见,许多“患者”治愈后选择了留在岛上过着一平如洗的生活。摄于1998年7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赖颜(已故)举着他新婚的照片,据医学证明,麻风病康复者通婚生育不会遗传下一代。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肖医生是岛上常驻的“医生”,他16岁患上麻风病,久病成医。摄于1996年6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刚刚患上有政府为他们定制的不锈钢假肢。摄于1999年9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1997年的海岛上,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年久失修的医院和居所家徒四壁,岛上限制用电一小时,因为用电靠发电机,柴油供应有限,用水更是困难,基本靠下雨积累。摄于1997年5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岛上的“村民”以互助的方式完成公共设施的修修补补。摄于1998年年7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大茅医院实际上也是一个自然村,梁村长是岛上的最高长官,他多才多艺,尤其是画的一手好画,写的一手好字,瞧!这是他创作的猴年的黑板报,摄于2004年8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一群老人在玩儿麻将牌,岁月的痕迹和躯体的残肢任然挥之不去 摄于2000年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岛上唯一的外界消息靠一份过期的报纸获取。摄于1997年5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和睦的邻居,是麻风病康复者们相互支持和维系的人际关系,摄于2003年5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2001年春节前夕,一位麻风病康复者等待春节聚餐的开始。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年轻力壮的麻风病康复者种植的少量香蕉被小贩收购后,先扔进水里再装船。摄于1998年7月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2002年6月,一家人团聚在岛上,他们当中有儿女专程从香港澳门赶来的,这样的场景在20年前是为无法做到的,那是的麻风病让人“谈虎变色”。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村里的会计老刘和梁村长统筹和管理着村里的日常事务,老刘对村里的人员情况了如指掌,简直就是一本活字典。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老人们在冬季穿上由慈善机构送来的“矫正鞋”。
组照 “麻风病康复者的18年” 2005年的春节聚餐后,一位康复者亲热地拥着老院长去码头。
李洁军,18年以来关心、关注广东省中山市大茅医院的麻风病康复者的生存状况,他不仅用十八年的时间真实拍摄记录了海岛上麻风病康复者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变迁,而且以一位摄影人的身份热心慈善工作,在他的直接帮助下,麻风病人的住房、空调、看电视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受到了岛上麻风病康复者和医护人员的高度赞扬。